?樊慶林:淺談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上)
?樊慶林:淺談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下)
樊慶林,男,漢族,1945年生于山東鄆城,先后受教于霍春陽、呂云所、曹文馳等諸位當代國畫名家?,F為河南省濮陽市外國語學校高級教師,系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多次參加省、市美展。1983年畢業于安陽師專中文系,2003年結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國畫系,2004年進修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出版有散文集《雪泥鴻爪》,主要國畫作品有《云山飛瀑》、《青山無古今》、《新月掛太行》、《崖上人家》等。
本次講座主要講述:一、尊主澤民、 二、政績卓著的良臣能吏 三、豁達樂觀的性格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三蘇”家族成員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F存詩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
林雨堂在他寫的《蘇東坡傳》中這樣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世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我們可以說,他是詩人、畫家,是散文家、書法家,是樂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這些都還不足以描繪他的全貌,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廣博,蘇東坡像一陣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雖飽經憂患,卻始終不失其赤子之心?!?br> “蘇東坡的獨一無二,還在于他的平民氣質。一個經常被放逐的官員卻有著最多的人緣,文人騷客、賢士大夫自不必多說,難得的是他與野老村夫、漁樵僧道,都能找到溝通的話題。九百多年來,有那么多人熱愛他,是因為蘇東坡自有其迷人的魅力。蘇軾的魅力是一個謎,在他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豐富性和發展的可能性,傳統文化通過他這個載體歷久彌新地在當代社會呈放光彩?!?br> 構成蘇軾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這種思想,塑造了蘇軾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仕途順利時,他身上銳意進取、濟世報國的精神十分突出;而被貶后,便是為百姓辦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在徐州,他親自帶領官員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蘇堤;在廣東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飲用。此外,各地的東坡井、東坡書院,惠州的東坡孤兒院,海南的東坡醫所……也都是蘇軾為民創下的實績。蘇軾的人格魅力,顯得格外鮮明突出。
人們喜歡蘇軾還有一個原因,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因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舊派,他在仕途上幾起幾落,被貶達十余年之久,幾次因詩文獲罪,“烏臺詩案”差點使他丟了性命。然而,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現出極強的適應力:橫遭貶謫也罷,自請外放也罷,都沒有使他頹唐喪志;不管身居何處,無論爵位高低,他都能隨遇而安,有所作為。
《金山題像》一詩,是64歲的蘇軾赴常州時寫下的,可說是他對自己一生作的一個最好總結和最終絕唱:
書生一介認為,古往今來,英才是怎樣煉成的?是磨難造就的!檢驗人才的唯一標準是什么?要經得起折騰!
……
關鍵詞: 蘇東坡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光華耀眼, 富有鮮明個性特質的人物。千百年來, 每一個時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蘇東坡?!疤岬教K東坡, 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①,這種表現, 無疑體現了蘇東坡的人格魅力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征服。那么, 這種獨特的人格魅力到底來自哪里, 怎么形成的呢? 本文試作淺析。
一、文學上的杰出表現是蘇東坡的魅力之源蘇東坡首先是一個詩人、文學家, 我們認識蘇東坡是由文及人, 所以他的魅力也首先來自他在文學上縱橫馳騁的杰出表現。蘇東坡“才思橫溢、觸處生春”(趙翼《甌北詩話》) ,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 許多篇章我們都爛熟于心。他把人生的感悟、心靈的火花、深刻的見解都付諸筆端, 思想敏銳、文筆優美, 作品散發著生動活潑的人格氣息, 充溢著思想和審美的魅力。
蘇東坡在詞的創作上開一代新風, 自成一家。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及《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均為膾炙人口的佳作。蘇詞不協音律, 內容豐富、境界闊大。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里說: “詞至東坡, 傾蕩磊落; 如詩如畫, 如天地奇觀?!焙舱f: “眉山蘇氏, 一洗綺羅香澤之態, 擺脫綢繆婉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 舉首而歌, 而浩懷逸氣, 超然乎塵俗之外, 于是花間為皂隸, 柳氏為輿臺矣”(《向子湮酒邊詞序》)。蘇東坡的詞作使宋詞的發展柳暗花明、別開洞天, 實在是功不可沒。提到宋詞, 就不能不提到蘇東坡, 提到蘇東坡就不由你不動容, 這實在是一種神奇的力量。
蘇東坡的詩有二千七百多首。他的詩無論是反映現實(如《吳中田婦嘆》)、還是抒情(如《初到黃州》)、寫景(如《新城道中》) , 乃至理趣詩(如《題西林壁》)、題畫詩(如《惠崇春江晚景》) , 都切近現實, 發自內心, 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思索和真摯的感受。趙翼在《甌北詩話》里說:
“以文為詩自昌黎始, 至東坡蓋大放厥詞, 別開生面, 成一代之大觀?!笨梢? 蘇東坡在詩的創作上也別具一格。
蘇東坡的散文創作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游記文前后
《赤壁賦》是宋代文賦的代表性作品。文章將引人入勝的景色與發人深思的哲理融為一體, 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蘇東坡作為一代文人,“他揮動筆尖??, 有如揮動一個玩具。??我們由他的筆梢聽到一組反映人類歡樂、愉快、幻滅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雹谒3m樖帜閬? 把性情、感悟寄寓在字里行間, 他的作品常令人回味和思索。
他的生花妙筆不知給人們帶來多少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生命的啟迪。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如果缺少了蘇東坡,
那將會黯淡不少。文學是支撐蘇東坡生命的頂梁柱之一,他的智慧和魅力也更多地體現在這里。
二、性情直率、光明磊落的君子風范是蘇東坡魅力的又一個重要方面為人坦率公正、光明磊落, 富有正義感和責任感, 是我們判斷一個人品格的重要標準, 而蘇東坡就具有這種風范。他心直口快, 敢于仗義直言, 常常不顧后果。王安石推行變法, 取消臺諫自由, 。蘇東坡卻“不識趣”地寫了著名的九千字“上皇帝書”, , 也顯出他直言陳見富有正義感的性格和脾氣。蘇東坡認為, 好政府要允許人民自由發表意見, 要靠民主的健全作用來維持。這些都是肺腑之言, 里面并沒有什么玄機, 我們可以推想, 當時朝中決不會只有蘇東坡一人有這種認識和見解, 而事實是只有蘇東坡一個人敢于站出來, 直言不諱。蘇東坡不是一個有城府的人, 他愛說話、敢說話, 常常妙語如珠、口沒遮攔。因為他光明磊落, 所以他無所畏懼。他說自己見到不平之事,“如蠅在食, 吐之乃已?!碧K東坡任告院權開封府推官時, 出了一道試題《論獨斷》, 從側面批評王安石獨斷專行的作風, 使王安石非常生氣, 蘇東坡立刻遭免職。蘇東坡還獨自對抗政府的貪污和無能, 改革吏政, 盡力選拔人才, 把官吏怠惰、無能和欺君的情形報告朝廷。蘇東坡絕對是一個盡心盡責的官吏, 但卻受到本不該得到的攻擊和彈劾。蘇東坡太過耿直, 他“一肚子不合時宜”, 所以他與他生存的社會總是發生摩擦, 他的生命也總是磕磕絆絆。而這一點也許正是蘇東坡的魅力所在, 常人做不來, 包藏禍心的人做不來, 只有性直坦率、光明磊落的蘇東坡做得到, 他敢于為真理和正義而戰, 而且常常不顧后果, 他的這種完全自然、完全忠實的品格是構成他非凡人格魅力的重要層面。
三、為人親切、隨和、厚道、務實的作風構成了他人格魅力的又一個層面
, 一個大文豪, 難能可貴的是他又是一位慈祥、隨和的長者, 一位厚道、務實的官吏。
在蘇東坡眼里, 沒有等級的區別, 他喜歡與普通百姓為伍, 談天說地, 給他們講故事, 無拘無束, 完全可以放縱自己的性情, 不必費心提防和猜忌。有一個例子可以更好地說明蘇東坡的隨和和厚道。有一次他審理一起經濟案件, 一個商人因債務而被起訴。原因是債戶因父親去世而欠了許多債, 債戶以賣扇為生, 又適連連下雨, 扇子賣不出去, 實在是沒錢還債, 而不是故意賴帳。蘇東坡沉吟半晌說: “拿扇子來, 我替你賣”, 他用判筆在扇子上寫草書,畫枯木竹石, 時間不長就完了, 然后拿給那人說: “出去賣吧?!蹦侨藙偪绯龈T就被早已得到消息的人圍住, 爭相以一千錢買一把扇子, 幾分鐘就賣完了。蘇東坡就是這樣厚道和熱心, 以解民困為己任。蘇東坡任徐州太守時, 徐州發生水災, 蘇東坡舍身救城, 好幾周沒有回家, 每天住在城墻頂的小棚內, 監督修固外墻工作。在杭州任上, 蘇東坡做了許多利于國計民生的大事。他完成了供水系統、醫院等公共設施; 疏通鹽道, 重整西湖、平抑糧價、熱心賑災,以他的一腔熱忱不知疲倦地為百姓謀福利。蘇東坡曾對一位太守說, 為官的秘訣是“使民不畏吏”, 象這樣的父母官,民怎么會畏呢? 恐怕只有敬和親。, 在文學上大筆如椽, 卻又能對普通百姓體貼入微、噓寒問暖, 他人格的力量也許就在于此吧。
四、參悟人生、超脫曠達的生命態度是蘇東坡人格魅力的又一層內涵
蘇東坡對人生的理解和領悟幾乎達到了圓熟的程度,他快快活活, 像旋風般過一輩子。此種境界, 凡夫俗子實難做到, 因為我們總是為外物所擾, 這也許是我們敬慕他、崇拜他的另一個理由。蘇東坡一生多次遭貶, 飄泊不定, 杭州、揚州、徐州、密州、黃州、惠州、海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面對人生, 他把儒釋道融為一體, 表現得相當超脫曠達。他欣賞生命的每一刻, “人生不過百年三萬日, 但已經夠長, 肉身死去, 會變成天空的星辰、地上的雨水, 照耀、滋潤、支持所有的生命。個人的生命只是這個大生命中暫時顯現的一粒小分子, 是哪一粒小分子并不重要, 生命畢竟是永恒美好的?!雹蹮o論在什么境遇下, 他都能夠找到愉快生活的理由, 這實在難得。蘇東坡的很多作品都體現了這種性情, 體現了他對生命的完美理解。
這首詞使我們看到了一位不以外物縈懷, 在人生路上漫步輕吟、自得其樂的老者形象, 大有任憑風浪起, 穩坐釣魚臺的況味, 也顯示了作者于人生的風雨中從容、鎮靜的心態,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超脫曠達。
這首詞雖然隱含著宿命的意識, 但對于他多災多難的人生境遇也是一種大徹大悟。這與他樂觀豪放的一面似乎相抵觸, 實則不然。這正是蘇東坡人格的獨特處。人生宦海, 浮沉難料, 不必過分強求, 順天致性, 順其自然, “行其所當行, 止其所不可不止也”, 這也是一種生的策略。
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寫下的《赤壁賦》也是千古傳誦的佳作。這篇作品實際上反映了作者對人生深沉的思索和頓悟, 透示了人生的哲理, 表現了作者超脫曠達的思想境界。作者從清風明月引出超然之樂, 從歷史人物的興亡引發人生須臾之悲, 借水月為喻, 闡明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 聊以自遣: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 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 而卒莫消長也。蓋將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者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 且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 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br> 這種于人生的參悟何等透徹而深刻。這種進退自如的生命態度, 引起許多人的美好向往, 但是不易做到, 只有感嘆的份兒。這構成了蘇東坡人格魅力的第四個方面。千百年來, 蘇東坡之所以備受推崇和愛戴,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蘇東坡有魅力”, 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也來自于他自然、不事雕琢的本性和他對世事的洞徹, 以及他高尚的人品。蘇東坡是一個具有偉人品格的普通人, 他很獨特, 他具有人格魅力。
注釋:
?、倭终Z堂1 蘇東坡傳1 原序第1 頁[M ] 1
?、诹终Z堂1 蘇東坡傳1 原序第2 頁[M ] 1
?、哿终Z堂1 蘇東坡傳1 原序第4 頁[M ] 1
參考文獻:
11 林語堂1 蘇東坡傳[M ] 1 ??? 海南出版社, 19921
21 唐圭璋、周汝昌等1 唐宋詞鑒賞詞典[M ] 1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81
2000 年第3 期
蘇軾的人格魅力初探
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堪稱人格魅力的典范。他為人正直、隨遇而安、才氣橫溢,上至皇帝、太后,下至歌女、農夫,都為之傾倒,甚至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贊嘆不已。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的序言中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保ā短K東坡傳》,林語堂著,張正玉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5頁)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蘇軾的“不可無一難能有二”呢?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蘇軾獨特的人格魅力。
一、高潔的品格
蘇軾幼年時候,就顯露出了早熟的個性和遠大的志向。七、八歲讀鄉學時,有人從京城給他的老師帶來一本石守道的《慶歷圣德詩》,蘇軾從旁觀看,對書中所歌頌的范仲淹、歐陽修等改革家十分欽羨,連他的老師都感到驚奇:“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胸懷竟如此高遠!”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性。一次,她給兒子讀《后漢書》中的《范滂傳》。范滂是東漢名士,為反對宦官專權誤國而被殺。蘇軾聽罷問道:“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程夫人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于是蘇軾“奮勵有當世志”。在幼年時期,蘇軾受到了較深的儒家正統教育,為以后的“以身許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及至成年,蘇軾為官耿直正派,反對唯唯諾諾、迎合虛浮的作風,。蘇軾入仕不久,便遇到了王安石為挽救宋王朝的日益頹敗而進行的大改革。改革派本想通過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頒布了很多法令,但他們的做法太過激進,沒有絲毫的過渡。作為改革標志的《青苗法》實施后,農民生活越發清苦,本已動蕩的社會局面更是雪上加霜。蘇軾剛開始時支持改革,但看到改革后的人民生活更加苦難,心里非常難過。在《吳中田奴嘆》里,蘇軾記錄了自己在湖州勸農時,看到江南農民在遭災后,還必須把僅剩的少量糧食,拿出來賤賣繳稅,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王安石的變法中,到處都是好官,農民卻一天比一天難過。正因為蘇軾敢說不昧良心的真話,不趨炎附勢,他與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都有政見不合之處,兩派都容不下蘇軾,最終他被貶出了京城。
經歷“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到了當時極為貧窮的黃州,做團練副使。黃州地方有一陋習,就是家中的孩子一旦超過了兩男一女,再生下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就得扔進水里淹死。這種做法一來是因為生活貧窮,難以撫養,二來是由于重男輕女思想所致。這種駭人聽聞的惡習令蘇軾極為震驚,他一面給當地長官寫信,建議官府下令嚴禁溺嬰,一面和朋友一起出錢創辦育嬰院,養育棄嬰,為社會的穩定和人民思想的解放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北宋后期政局更為腐敗,官場傾陷成風。一些士大夫為了爭權逐利,不講操守,有的揣摩當局心意,曲意迎合。如蘇軾被下獄時的宰相王圭在蘇軾被捕后,為了討好皇帝,硬說蘇軾的《詠檜》詩對圣上有不臣意,連神宗皇帝都覺得太無根據。司馬光被起用后,一些臺諫官又都圍著司馬光轉,看到蘇軾同司馬光有了分歧,便“逆探光意”(《杭州召還乞郡狀》),對蘇軾吹毛求疵。蘇軾認為這種為了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做法是可恥的。他贊成個人要獨立思考,不能隨聲附和、看風行事?!鞍材芙K老塵土下,俯仰隨人如桔槔!”(《送李公恕赴闕》)這有力的詩句表明了他剛直的品操。對于上級乃至皇帝,他也反對阿諛逢迎。蘇軾很崇敬老師歐陽修“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納諫為忠”(《居士集敘》)的高風亮節,他曾向朝廷提出:“臣聞圣之治天下也,寬猛相資,君臣之間,可否相濟。若上之可,不可問其是非,下亦可之;上之所否,不問其曲直,下亦否之;……孔子所謂惟予言而莫予惟,足以喪邦者也!”(《辨試館職策問札子》)
晚年時期,蘇軾被一貶再貶,已是花甲之齡,他依然深深受著海南島這塊“蠻荒之地”,深愛著在此居住的黎民親友,并盡可能把個人的心血澆鑄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他介紹先進的農耕方法,破除迷信,開鑿井泉,散發藥劑,提倡民族平等觀念……高唱“余生欲老海南村”(《澄邁驛通潮閣》),在最后北還時甚至寫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的不朽名句。在這個中原文化波及不深的地方,蘇軾創辦鄉學,親自為當地學子授課,向朝廷大力推薦優秀人才,這些為當時還處于“文化沙漠”的海南帶來了人文的氣息,更為海南在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功不可沒。
二、博大的胸襟
蘇軾生活在社會矛盾極為尖銳的北宋時期,是一位樂天曠達的名士,,約近四十年中,幾乎每隔兩三年乃至幾個月即“補外”或被貶逐一次。他雖成年顛沛流離,輾轉奔波,踏遍了天南海北,一直過著逆旅過客、,但他卻能安然處之,曠達樂觀,隨緣自適,這也是普通人難以達到的境界。他“平生傲憂患,久矣恬百怪”。(《十月十二日將至渦口五里所遇風留宿》)在出獄貶黃州團練副使時,他首先唱的是:“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防員外置。詩人例坐水曹郎?”(《初到黃州》)他覺得,詩人當這個水曹郎又有什么關系呢?大自然的恩賜是無私的,能讓你處處嘗到美味佳肴。緊接著,他筑雪堂,作《雪堂記》,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表現了自己謫居之后做個快樂散人的處世態度??透嬷魅艘陨⑷酥涝唬骸胺蛴碇兴?,庖丁快刀,避眾礙而散其循者也。是故以至柔馳至剛,故石有時櫪。以至剛遇至于柔,故未嘗見全牛也?!蔽闹斜憩F的剛柔相濟思想,乃是自古英雄成大業者所必備之修養。順乎自然,以至柔弛而剛,。
嶺南自古貧瘠,被認為是瘴癘蠻荒之地。蘇軾于晚年來到此地時,又高唱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枝》)在惠州竟能天天啖食鮮荔枝,比起朝中要優越得多了。他晚年被貶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島后,曾以戲謔的口吻說到:“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保ā妒诚枴罚┧麡诽彀裁臅邕_情感,是朝中齷齪之人所難理解和做到的?!抖L波》應是最能反映其曠達態度的代表之作。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帤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于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二年。從詞序所述情況來看,他們遇到的雨應該不小,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被詞人“穿林打葉”四字輕輕帶過,“莫聽”、“何妨”更給人以意態瀟灑、悠然信步之感。下句中的手拄竹杖、腳穿草鞋固然是沙湖道中遇雨的東坡居士形象,同時更是慘遭誣告流放黃州的詞人自畫像,他認為,“竹杖芒鞋”比達官貴人的駿馬還要輕快自如,以形象且詩意的語言一下子就把眼前之實境描寫放擴為整體人生態度的光輝寫照。整個上片以實境寫雨中,下片則寫雨后并設想厄運之后再回首反思時的心態:料峭的春風伴著雨絲吹醒了詩人的醉意,他感到了幾分冷意,突然,雨后天晴了,迎面而來的是落日山前,一夕晚照。等到再回首展望,當時咄咄逼人的風雨云煙,已為烏有,尤其是最后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更能使人品味到東坡特有的禪宗式頓悟。
三、真摯的情感
蘇軾是一位具有曠世奇才的偉人,同時也是一位普通的凡人,有著常人所共有的情感。與古今圣賢相比,蘇軾的情感更豐富,更能以人性化的特點征服每位讀者,從而成為人們為人處事的一面鏡子。
?。?)親情
親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但由于父母過早離世,蘇軾對父母之情并沒有太多的表述遺留下來,倒是他同蘇轍的兄弟情,最令他回味、珍惜。
蘇轍是蘇軾唯一的同胞弟弟,兄弟感情從小就很好,經常徹夜長談。作為兄長的東坡很愛護弟弟,在兄弟倆喪母離鄉而又面臨分別之時,蘇軾寫出了能標志其為超一流大詩人的首篇詩作: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子由詩原作如下: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其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稚馬但鳴嘶。
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中,蘇軾以真摯的情感而動人,寫出了兄弟相別的孤獨心情,更從一次具體的人生經歷中,生發出了對人生離合的哲理性體驗。在“泥、西、題、嘶”的旋律中,既表明了自身的為人處事之風,更給弟弟以榜樣的力量。其中更是將具體場景與抽象的概括融為一體,格調高雅,可謂千古絕唱。
?。?)愛情
如果談愛情婚姻生活,蘇軾并不是一個完人。處在宋代納妾、攜妓頗為風行的社會環境中,他亦曾有過一些風流韻事,這在民間傳說中有一些半真半假的記載。但整體而言,蘇軾對待愛情婚姻還是較為嚴肅質樸的,他鐘情于自己的妻子,盡管他不止一個妻子。
東坡的發妻王弗,漂亮、溫柔而又富有文采,與丈夫心心相印??墒?,二十六歲時王弗突然病逝于汴京,蘇軾悲痛萬分,在王弗墳前長嘆痛哭:“嗚呼哀哉!余永無所依祜!”就這樣,東坡與王弗沉痛地訣別了。十年后,正當調知密州的蘇軾在孤寂失意的日子里,忽然在夢中與愛妻相會了,醒來卻是一場空夢,他流著眼淚寫下了這首哀婉凄惻的千古絕唱《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里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經歷十年滄桑后,蘇軾還在夢中見到他的妻子,可見東坡對其亡妻的懷念是多么深沉而綿長。人死不能復生,“生死兩茫?!?,但蘇軾對亡妻的思念并沒有因為生死之隔而斷絕,十年當中蘇軾都一直“不思量,自難忘”。亡妻畢竟不能作為蘇軾傾訴的對象,“無處話凄涼”之余,蘇軾只有把對亡妻的思念以及自己的苦悶寄托于夢中。單從情感的真摯來看,大概只有西方彌爾頓的《悼亡妻》可以與之媲美。
蘇軾的繼室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王閏之和王弗一樣謹慎、質樸、賢慧,對蘇軾的關懷無微不至,蘇軾對她也極恩愛,在詩文中都對她有過描述。但王閏之跟隨蘇軾走南闖北、相夫教子近三十年后,于四十七歲時卒于京師。對于王閏之的亡故,蘇軾悲痛萬分,他發自肺腑地祭道:“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須,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愧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干。旅殯國門,我實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祭亡妻同安郡文》)
蘇軾的第三位妻子王朝云本是歌女出身,但東坡疼愛朝云,視朝云最為知己?!段鹘隆?、《蝶戀花》等均是蘇軾歌頌其美貌和高尚品格之作。但到惠州以后,朝云患上了瘴疫。病情危急,蘇軾只有放下所有的事情,托門生、朋友帶來許多珍貴藥材,親自為她煎藥,喂她喝藥,但已無力回天。朝云死后,蘇軾親自撰寫《悼朝云》、《朝云墓志銘》來表達對她的懷念。有一則材料說,蘇軾曾經寫過這樣的對聯:“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更思卿?!逼淝橹?,其意之切,由此可見一斑。
蘇軾以情感真摯,語言樸質表現出了特有的高尚的文風和人格,打破了文人艷詞的紅香翠軟、華靡纖弱、內容貧乏的弱點,這在男女地位極不平等的時代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友情
蘇軾一生愛惜人才,廣交朋友,而且心胸豁達,待人樸厚真誠,可謂朋友遍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場常有不測。他與朋友也常因升遷、貶謫而輾轉江湖。所以,蘇軾十分珍重朋友間的歡聚與重逢,一旦與朋友分別,悵然之緒便油然而生:“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想秦川去?!保ā稘O家傲·送張元唐省親秦州》)“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浣溪沙·重九舊韻))其惜別之情深致精微,可見蘇軾對友情的珍重。分手后,他更一往情深,每當想念朋友時,總認為朋友也一定在思念自己:“憑杖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當朋友因長年漂泊異鄉而憂思時,他寫詞予以開導:“塵心消盡道心平。江南與塞北,何處不堪行”。(《臨江仙》)只要清除世俗之念,純于一心,忘卻個人的開沉得失,無論是在哪里都能安之若素,處之泰然。蘇軾這種通達的觀念和對人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辨力量,能給朋友以情緒上的鼓舞和哲理上的啟迪。
更難能可貴的是,蘇軾不僅對朋友厚誠豁達,在對待受侮辱、被損害的歌妓們也能平等相對,并寄予深切同情。當他將她們的命運與自己四處飄零的坎坷一生聯系在一起時,往往引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在《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一詞中,他更是勸歌妓們不要再哭泣,留下點淚水,好在下次的重逢中有些許的留戀。他把殷勤離別的佳人,看作比舊交新貴更值得交往和珍貴。假如沒有朋友之間的深切了解和真誠信賴,怎么能寫出如此深情厚誼的詞句?
四、執著的追求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懷才不遇。盡管他在有些方面表現出了佛老的超脫,但歸根結底,蘇軾是執著的。
東坡出生于一個具有儒家傳統的家庭,入仕以后,蘇軾因自己反對激進改革的詩文被政敵抓住了把柄,誣陷為“玩弄朝廷,妄自尊大”,差點死于獄中,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面對著李定等人在獄中的嚴刑拷打和人格侮辱,蘇軾高昂著頭顱,寧愿以死來表達對自己對真理的追求。
在貶謫黃州所作的《與李公擇書》中,蘇軾執著道義、堅持真理。在《雪堂記》、《縱筆》、《與參寥子書》等許多作品中都能發現諸如此類的執著,這是宋代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人所難以做到的。
紹圣四年,蘇軾被貶儋州,在游覽當地名山儋耳山后,寫下了著名的《儋耳山》:“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進是補天余?!闭缭娭兴鶎?,儋耳山和道旁石,都有補天之才,卻被棄置不用;惟有其孤峰獨立,高撐天空。用一贊一嘆的方式,寫出了詩人自己被排擠打擊,無法為朝廷立功,為社會出力,壯志未酬,流落天涯,但仍堅強不屈,像“道旁石”一樣,保持著剛直獨立的人格氣節,要在新的職位上,繼續努力工作,為民服務。
蘇軾作為一代文宗,是一位曠達無雙的詩人詞文賦、書法、繪畫、皆一流的全能作家,尤其是他那豪放坦誠、胸襟博大的個性,雍容曠達、超邁樂觀的情懷和堂正做人、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跡,為后世的文人士子所景仰。趙艷,湖北黃岡師范學院教師。
蘇軾的人格魅力淺論
在中國的文學星空中,蘇軾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星。他是一位曠世奇才,是中國士大夫心馳神往的人格典范。林語堂先生把蘇軾當作自己心靈的老師,說他是人間獨一無二的人物。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也稱自己最喜歡的文人是蘇東坡。千百年來,人們對蘇軾始終有一種特別的喜愛,且歷久不衰。蘇東坡的迷人魅力不僅在于其文學成就,更在其人生實踐閃爍出的人格魅力。筆者以為,蘇軾的人格魅力主要體現在“五有”:即有情義、有作為、有情趣、有智慧、有操守。
一、有情義
中國古代文學的主要性質是抒情,那些為人們所深深喜愛的文人也必定是一些用詩文抒寫其真性情的有情人,蘇軾也不例外。
說到蘇軾的情感世界,自然會讓人想起他寫給亡妻的那首《江城子》。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長的途程,十年,有太多的變化可以發生。然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沖淡詩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且思念之情歷時愈久而愈深、愈濃。這首詞所流露的感情之深摯、心境之凄涼,不知打動了多少女兒心,以至于現代社會的很多女孩子發誓來世便嫁蘇東坡,那怕為此歷盡千年情劫。
歷朝歷代的詩文,寫兒女之情的不計其數,而對兄弟手足之情卻很少提及。而蘇軾的一些寫給弟弟蘇轍的詞,其中蘊涵的手足親情和閃爍的人性光芒則與他們的文學成就一樣,永遠是歷史長卷中璀璨奪目的華章。蘇轍說蘇軾:“撫我則兄,誨我則師?!碧K軾說蘇轍:“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蹦鞘准矣鲬魰缘摹端{歌頭·明月幾時有》,小序上寫明了是“懷子由”的。那無眠的思念,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殷殷期盼,無不充溢著手足深情;因“烏臺詩案”入獄后,蘇東坡誤以為皇帝要殺他,在生命的最后關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在絕命詩兩首寄子由時說:“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弊院D戏掂l途中,老東坡病重,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患難與共的弟弟子由。兄弟情深,以至于此,夫復何求?
蘇軾不僅僅是一位重情重義的丈夫和兄長,他的心中,更懷有對蒼生的悲憫之情。他的一生輾轉流離,但不管身處何時何地,他都以一顆敏感善良的心感受著并書寫著老百姓的苦痛:他寫被征調來挖運河的農民,黎明時分,工人聞號聲而聚集開工,他看到“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寥寥幾個字透露出的是這位慈悲的官員心中隱隱的不安與苦痛;在黃州期間,得知當地有“溺嬰”的惡俗,蘇軾寢食難安,他向太守朱壽昌寫了一千多字的長函,無比痛心的描寫溺嬰當時殘忍狀態:“初生輒以冷水浸殺,其父母也不忍,常閉目背后,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嚶良久乃死”。蘇軾一方面請求朱太守以知州的權力,挺身廢除這個太不人道的惡俗。蘇軾還積極發起、組織一個私人慈善事業的“育兒會”,向本地的富人勸募,以接濟家境貧困者或勸其收養自己的骨肉。
二、有作為
,希望能繼承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事業,。他的一生,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在官場沉浮中,他執著于“濟蒼生,,,但他在歷任地方官吏時,非常關心人民疾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百姓辦了一件又一件好事。
在徐州,黃河決堤,面對洶涌而至的滔滔洪水,他親自上堤指揮,過家門而不入,奮戰七十余日搶修防洪大堤,使徐州黎民免受洪災之害。蘇軾調離徐州時,百姓依依不舍,攬轡送行。而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浣溪沙·徐州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不愧是一位深受百姓擁戴的政府官員。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蘇堤;在廣東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飲用。此外,各地的東坡井、東坡書院,惠州的東坡孤兒院,海南的東坡醫療所……都是蘇軾為民創下的實績。
所有這一切表明蘇軾雖然一直處境艱難,,但在職位上始終堅持“在其位,謀其政”,,在他身上,始終有剛健有為、生生不息的主體精神在閃爍著光芒。
三、有情趣
蘇軾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幽默樂觀、最親切灑脫、最富有生活情趣的可愛文人。
在蘇軾看來,“凡物皆有可觀”“皆有可樂”,生活中是“無所往而不樂”。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子瞻在黃州及嶺表,每旦起,不招客相與語,則必出而訪客。所與游者,亦不盡擇,各隨其人高下,談諧放蕩,不復為畛畦。有不能談者,則強之說鬼?;蜣o無有,則曰姑妄言之。于是聞者無不絕倒,皆盡歡而后去。設一日無客,則歉然若有疾?!庇蛇@段記載不難看出蘇軾是非常善于在生活中發現和制造幽默的,而且達到了“聞者無不絕倒,皆盡歡而后去”的絕佳效果。但蘇軾的幽默絕不僅僅是單純的苦中作樂,他是“一日無客,則歉然若有疾”,可見幽默風趣是他的秉性,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他為人親切灑脫,任杭州太守時,作為一城之主,他夏天赤足上山,向和尚借一躺椅,脫下袍子和小褂,赤背在躺椅上睡覺;他被稱為“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流放瓊州(海南)時,他已是年過花甲,生還內地的希望非常渺茫??伤廊徊桓钠涮焐臉酚^,牽一海南大狗,四處閑逛,找人聊天;他始終以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熱愛著生活,即使是一些生活瑣事也處理得井井有條,對管家理財、烹飪飲食、醫藥保健、養花養魚等都頗有研究。貶黃州時,薪水很少,他擔心入不敷出,就將月俸分為三十串掛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取一串下來作為日用,若有節余,便用一竹筒貯存起來,以作待客的特支。蘇軾還是一個著名的美食家,對煎茶釀酒、佳肴烹制、粗糧細作均有講究,他所發明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羹”“東坡餅”至今還保留在中國傳統的菜譜里。
四、有智慧
蘇軾一生屢經坎坷磨難,數次被貶,遭人誣陷幾乎被置于死地,其心靈所遭受的種種困擾更是可想而知,而他內心的掙扎與解脫以及在此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生思想和智慧,無疑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
蘇軾認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在蘇軾看來,對“物”的態度如何,決定了人的一生是否擁有快樂。所謂“留意”,是以獲取與占有為主要目的的心態;所謂“寓意”,是超越了自私的占有欲望而以審美與樂觀的態度對待事物的心態。蘇軾能夠從超越利害關系的角度來對待事物,能夠發現更多的“可觀”“可樂”之處,從而以樂觀曠達的態度去看待人生的成敗得失。他將人生視為一場棋局:“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優哉游哉,聊復爾耳?!碧K軾的一生,既是面對現實的一生,也是超脫現實的一生。他往往能以一種詩意的藝術的審美態度來看待人生逆境。當他貶謫到海南時,不少親戚朋友與學生寄來書信安慰他,他卻說:“九死蠻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奔词故窃谏械淖詈笠豢?,蘇軾依然“索沐浴,改朝衣,談笑而化?!弊叩萌绱溯p松而灑脫,沒有其對死生的超然、樂觀態度是絕對辦不到的。蘇軾超然物外的人生觀,不僅超越了世俗的功利得失,而且超越了生死,使他能夠面對任何人生災難。
可以說,蘇軾是將現世性與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他的人生智慧來自于對中國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理解與實踐。儒家思想始終是鼓勵他百折不撓、積極奮進的精神力量,佛老哲學則更多地作為他身處逆境中自我解脫的思想武器。他將三者融匯貫通,進取而不迂執,超脫而不厭世。他不會成為權力和功名的工具,也不會躲避社會而“江海寄余生”。他遇事通達,能從多角度用變化的眼光看問題,使自己不陷于感情的漩渦、不沉于矛盾的深淵,表現出一種理性的人生智慧。
五、有操守
“有操守”是指清醒、堅定地持守為人處事的基本立場和原則,使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葆有人格的光輝。在大節問題上,他是“丈夫重出處,不退要當前”,立場堅定,態度鮮明,始終秉持一顆天地良心,有一股浩然正氣,這從他對待變法的態度可以看出。在變法派實力強大、炙手可熱的時候,他敢于指出新法的缺點和錯誤,乃至身陷囹圄;后來變法派失勢,保守派執政,廢除所有新法,蘇軾也沒有因為保守派重用他就偏袒他們,他不隨波逐流,而是秉持公心,為新法辯護,。這些,沒有坦蕩的胸懷,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強健的人格,是做不到的。蘇軾的這種精神,為后人所景仰。宋高宗《蘇文忠公贈太師制》說他“不可奪者,巍然之節”。陸游《跋東坡帖》贊揚說:“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凌然?!边@種人格風范所彰顯的生命的尊嚴于光華也正是蘇軾的高貴之處。
可以說,正是在這些大大小小的人生問題、生活問題上,蘇軾表現出他對人生的獨特領悟,表現出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真實性情,使他贏得了當時和后世人們的深深喜愛。,也還是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傳抄、誦讀;盡管他被貶到天涯海角,但還是有人不遠千里,浮海專程去探望、訪問他,拜他為師,這正是被蘇軾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或網友提供,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我們不對其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合法性負責,也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版權屬原作者,若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
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會出現“添加朋友”,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天下蘇氏信息平臺”或ID號“TXSS138”搜索,即可關注!查看歷史消息請點擊標題下面的“天下蘇氏信息平臺”進入,請大家分享本平臺資訊,請訂閱今日頭條《天下蘇氏信息平臺》多謝!
投稿方式 微信/QQ:13803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