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圈-向世界報道潮汕】
速讀
摘要:潮汕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現如今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和自身發展等原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事業,仍然任重道遠。作為潮汕非遺傳承人,為實現潮汕非遺傳承人的使命,本文在對潮汕文化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潮樂為例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潮汕文化傳承的對策。
編者:潮汕地靈人杰,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句俗語道出了人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潮汕人更是稱為中國的第57個少數民族,潮人憑借其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創造出許許多多震驚中外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中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一個代表,潮汕文化內容豐富,它包含潮劇、潮汕音樂、潮汕方言以及潮汕工藝美術等在內的16個方面的內容,而且潮汕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對于增強海內外潮人的凝聚力,促進潮汕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保護民族之根,延續民族之魂。
潮汕文化傳承所面臨的問題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現如今文化的形式愈發豐富,文化的表達也愈發多元化,經濟全球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源于農耕文明、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賴以生存的環境日趨惡化,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傳承空間日益萎縮,不少原本來自生活、用于生活的傳統工藝產品,存在日用性減退、脫離大眾日常生活的傾向,非遺保護工作也面臨著保護資金缺乏、保護力量薄弱等種種困難。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筆者結合自身在潮樂傳承的實際經驗和相關文獻研究,以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視角從多個方面入手對潮汕文化傳承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其保護發展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為潮汕文化的傳承以及其在新時代的保護發展提供一條思路。
外來文化的沖擊。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與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到來給潮汕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一個軟實力遠低于硬實力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在面臨外來文化的入侵時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傳承空間日益萎縮,不少原本來自生活、用于生活的傳統工藝產品,存在日用性減退、脫離大眾日常生活的傾向。以潮劇和潮樂為例,它們不僅是潮汕文化的沉淀,更是潮汕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媒介。然而在歐美流行音樂、日韓偶像音樂以及美劇、韓劇、日劇等電視劇的沖擊下,年輕一代更熱衷于這種典型的快餐式的音樂和電視劇,而對潮劇和潮汕音樂這種節奏悠揚,意蘊深長,極具氛圍、奧妙的潮汕文化失去了興趣,對于潮汕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也沒有清晰的認識。有些所謂“創新”潮樂弦詩,把最重要領奏的樂器二弦都刪掉了,還算什么潮樂;把潮州大鑼鼓“創新”成東北威風鑼鼓,還在大肆宣傳推廣,完全業余在誤導。
潮汕文化傳承的重視問題。非遺保護工作面臨著保護資金缺乏、保護力量薄弱等種種困難。隨著老一輩熟悉潮汕文化精華和歷史典故的逝去,年輕一代能夠對潮汕文化了如指掌,擔當得起傳承潮汕文化重任的已經寥寥無幾。而且現代的集體教學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未來”的發展,對于潮汕文化這種“傳統”的文化的教學并不夠重視。以潮州方言為例,校園四處粘貼的“請講普通話”的告示雖然對于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是普通話的普及使得學生對于具有濃郁韻味和潮汕特色的潮汕方言的表達方式愈發陌生和弱化,這種現象并不利于潮汕文化的傳承。
潮汕文化傳承的路徑
?。?)潮汕地區最重要的資源就是其傳統文化資源,充分利用潮州音樂的經濟和精神價值,來帶動和促進潮樂各項產業之間的平衡發展,,以及綜合實力。
人們常用“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來形容潮州人的足跡遍及四海,但潮人自己還不忘加上一句“有潮人處即有潮樂”,這充分表達潮州人視潮樂為他們的精神代表。。潮州音樂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華夏正聲”“唐音遺響”的著稱,它源于唐宋,成于明清,其中弦詩樂被譽為“儒家音樂”,潮陽笛套古樂是南宋宮廷音樂,堪稱珍品;潮州大鑼鼓是潮州音樂中最有特色的品種,由打擊樂和管弦樂組成,剛柔相濟,氣勢磅礴,與舟山大鑼鼓、陜北大鑼鼓并稱中國三大鑼鼓,被譽為東方交響詩。它在音樂理論和音樂實踐上與中國古代音律學一脈相承。它的品種繁多、曲目豐富、演奏方式多樣,音樂藝術特色凸顯而自成體系,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集合和顯現。
潮州音樂是嶺南音樂重要組成部分,它脫胎于潮州文化的精髓,是潮人美德的寫照,是識別潮汕地區的重要標識,是增強族群凝聚力的精神源泉;是記錄和傳承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的特殊形式。
?。?)充分弘揚潮汕文化的優勢和特色所在;要對潮汕傳統文化有清晰的了解,比如對于潮樂潮劇這些傳統的潮汕文化,不要強行融合現代化元素而使其“四不像”,要保留傳統精髓。要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在保護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通過利用促進文化遺產保護。注重培養具精湛知識技能,又能懂傳道授業的高素質、復合型教育人才
?。?)以長遠的目光和理性的思維清晰地認識處理好潮汕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關系,使得潮汕文化不至于被文化交流的浪潮所吞沒,以幫助潮汕文化由傳統文化走向未來,以及潮汕文化世世代代的傳承。
?。?)加強政府引導作用,政府要有高度的歷史擔當和文化自覺,保障文化遺產相關的各項政策得到有效落實,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工作力量,扎實推進非遺進校園、進演出、進市場活動。構建政府正確引導、企業積極響應、群眾熱情參與的潮汕文化發展新格局。另一方面還應認識到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同時人也是文化的傳承者,保護非遺關鍵要保護好非遺傳承人,國家再三強調這畢竟才是真正的活態傳承。
(圖為:中國僑聯副主席、、澳門僑領劉藝良會長;著名僑領泰國潮州會館黃迨光會長;國際潮青執行會長胡劍江會長;著名僑領泰國華人青年商會李桂雄會長;香港潮屬社團總會陳幼南主席;香港智庫主席、香港廣東社團總會陳經緯主席;中華海外聯誼會張成雄會長)
余少螢,女,碩士,大學副教授、國家二級演奏員,廣東省潮州音樂研究院副院長,廣東教育學院中國潮州音樂傳承中心暨余少螢傳承人工作室、潮州音樂教學傳承基地負責人,入選廣東省委首批廣東高層次人才特別支持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粵人才辦【2015】8號);潮樂世家,評選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音樂項目廣東省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粵文非遺[2012]65號)。
南方網
整理:潮汕圈編輯組
【免責聲明】本刊所有內容均來自網絡,由潮汕圈進行整理編輯, 所有權利屬于原作者及原出版單位,本平臺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