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400號——營運管理
?
?
第一章 總 則
?
1、營運管理:為了實現企業戰略和營運目標,各級管理者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激勵等活動,實現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物料供應、產品生產和銷售等環節的價值增值管理。
?
2?PDCA管理原則:計劃(Planning)、實施(Design)、檢查(Check)、處理(Act),形成閉環管理,使營運管理工作更加條理化、系統化、科學化。
?
2、工具方法: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邊際分析和標桿管理。
?
2?應用程序(日常營運管理工作):營運計劃的制定、營運計劃的執行、營運計劃的調整、營運監控分析與報告、營運績效管理。
?
第二章 應用環境
?
1、包括組織架構、管理制度和流程、信息系統以及相關外部環境。
?
2?建立健全組織架構,明確各管理層級或管理部門在營運管理中的職能職責
?
2?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與流程,明確營運管理各環節在營運管理中的工作目標、職責分工、工作程序、工具 方法、信息報告等內容。
?
2?建立完整的業務信息系統,規范信息的收集、整理、傳遞和使用等,有效支持管理者決策。
?
第三章 營運計劃的制定
?
1、營運計劃:根據戰略決策和營運目標的要求,從時間和空間上對營運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資源所做出的統籌安排,主要作用是分解營運目標,分配企業資源,安排營運過程中的各項活動。
?
2?分為長期營運計劃、中期營運計劃和營運計劃;
?
2?按計劃的內容可分為銷售、生產、供應、財務、人力資源、產品開發、技術改造和設備投資等營運計劃。
?
2、計劃制定原則:
?
2?以戰略目標和年度營運目標為指引,充分分析判斷內外部環境變化,評估企
?
業自身的營運能力,客觀評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以及面臨的風險和機會。
?
2?營運預測:通過收集整理歷史信息和實時信息,恰當運用科學預測方法,對未來經濟活動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發展趨勢做出科學合理的預計和推測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制定多方案的營運計劃,以便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與挑戰。
(一)?系統性原則。從整個系統的角度出發,既要考慮大系統的利益,也要兼顧個體利益。
(二)?平衡性原則。應考慮內外部環境之間的矛盾,有效平衡營運過程中的研發、生產、供應、銷售等各個方面
(三)?靈活性原則。制定計劃時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和彈性。
3、計劃工具應用:綜合運用預算管理、平衡計分卡、價值樹、標桿管理等,充分應用本量利分析、敏感分析、邊際分析等管理會計工具,為營運計劃的制定提供具體量化的數據分析。
?
4、營運計劃層次:充分考慮各層次營運目標、業務計劃、管理指標等方面的內在邏輯聯系,形成涵蓋各價值鏈的、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的、業務與財務相結合的、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的目標體系和行動計劃。
?
5、計劃制定方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全員積極性,通過溝通、討論達成共識。
?
6、營運計劃審批:根據營運管理流程,對營運計劃進行逐級審批。企業各部門應在已經審批通過的營運計劃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各自的業務計劃,并按流程履行審批程序。
?
7、多方案計劃: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制定多方案的營運計劃,以便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與挑戰。
?
第四章 營運計劃的執行
?
1、營運計劃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達執行,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分解落實到各下級企業或部門、崗位或員工。
?
2、營運計劃應分解到季度、月度,形成月度的營運計劃,逐月下達,根據月度的營運計劃組織開展各項營運活動。
?
3、應建立配套的監督控制機制,及時記錄營運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差異分析與糾偏,持續優化業務流程。
?
4、企業應在月度營運計劃的基礎上,開展月度、季度滾動預測,實時反映滾動營運計劃所對應的實際營運狀況,為企業資源配置的決策提供有效支持。
?
第五章 營運計劃的調整
?
1、一旦批準下達,一般不予調整。
?
2、在營運計劃的執行過程中,關注和識別所存在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當內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與預期出現較大偏差的,企業可以適時啟動對營運計劃做出調整,
?
3、應分析和評估營運計劃調整方案對企業營運的影響,包括對短期的資源配置、營運成本、營運效益等的影響以及對長期戰略的影響。
?
4、應建立營運計劃調整的流程和機制,調整應由具體執行企業提出調整申請,層層審批,批準后下達正式文件。
?
第六章 營運監控分析與報告
?
1、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按照日、周、月、季、年等頻率建立營運監控體系;并按照PDCA的管理原則,不斷優化營運監控體系的各項機制。
?
2、管理流程:
2?以本期財務和管理指標為起點,通過指標分析查找異常,并進一步揭示差異所反映的營運缺陷,?追蹤缺陷成因,?提出并落實改進措施。
?
3、基本任務:是發現偏差、分析偏差和糾正偏差。
(一)發現偏差。分析營運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計劃執行中的問題。
(二)分析偏差。對問題和偏差原因進行研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三)糾正偏差。采取針對性的糾偏對策,或對營運計劃進行必要的調整。
?
4、指標體系:
i.?發展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等方面的財務指標,
ii.?以及生產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非財務內容,
iii.?通過趨勢分析、對標分析等工具方法,建立完善營運監控分析指標體系。
?
5、營運分析的一般步驟:
(一)明確營運目的,確定有關營運活動的范圍;
(二)全面收集有關營運活動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
(三)分析營運計劃與執行的差異,追溯原因;
(四)根據差異分析采取恰當的措施,并進行分析和報告。
a)?書面報告包括分析的對象、目的、程序、評價及改進建議
b)?可以分為綜合分析報告、專題分析報告和簡要分析報告;
c)?按照分析的時間分為定期分析報告和不定期分析報告。
?
6、監控機制:
2?預警、督辦、跟蹤等,及時通報、預警,按照PDCA管理原則督促相關責任人將工作舉措落實到位。
2?信息報送、收集、整理、分析、報告等日程機制,保證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可靠性;
2?建立營運監控管理信息系統、營運監控信息報告體系等。
?
第七章?營運績效管理
?
1、建立營運績效管理委員會、營運績效管理辦公室等不同層級的績效管理組織,明確績效管理流程和審批權限,制定績效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績效管理制度。
?
2、企業可以以營運計劃為基礎,制定績效管理指標體系,明確績效指標的定義、計算口徑、統計范圍、績效目標、評價標準、評價周期、評價流程等內容,確??冃е笜司唧w、可衡量、可實現、相關以及具有明確期限。
?
3、績效管理指標應以企業營運管理指標為基礎,做到無縫銜接、層層分解,確保企業營運目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