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性持佛誓愿咒,不為得失只利世
——2010年放光寺藥師七開示之二
慈法法師 開示
(九月初三日開示,整理者原名為《念誦真言的三種方法》。)
某出家師:祈請師父開示,為什么頌揚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就得爾所功德智慧?我們打藥師咒七,稱念藥師咒的功德到底有多大?使大家更有信心持誦藥師真言,阿彌陀佛!
師:我們用比較平白的話來談這個念誦。我們現在念誦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心咒,這樣一個音聲,在念法上我們可以分成幾類,大家來類比自己的念誦方式。
一類是嘴念,妄想不斷。嘴巴在念,心里在打著妄想,妄想不知不覺地會跑很遠,甚至感覺這個念佛、念真言沒有意思,就是口與心念不相應的一種念法。這種念法稱為散念也好、口念心不念也好,這種比較多,效果可想而知。他會結一個緣,結一個嘴上的緣,就是三業中口業在念著諸佛的甚深功德愿望,就是說愿一切眾生如佛無異,身相光明,自在威德,利世無礙,行化無礙。
我們口上念著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或者真言,但心里想的可能是另外的東西,是自己平時見聞覺知的一種回憶或者釋放。這是一種念法,功德利益就在于口業上結一個善緣,在自己潛意識中也可能會留下一個自己打七持咒的痕跡。要是比諸世俗人——口業造惡業、心業造惡業的人,那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再一類人是心也在念,口也在念。這個心念會想種種佛功德,憶念藥師佛的愿望啊。我們憶念佛的愿望,這十二大愿中不管哪一個愿望,我們都會看到藥師琉璃光如來世尊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唯一目的就是令種種有情來成就菩提,成就像他一樣的菩提,身相光明,照耀無量無邊世界,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影暢表里,燦爛于世間,令一切眾生得到這樣的功德,這是一個愿望。
有人說缺衣食,乃至說缺戒,乃至求官求財、求男女、身心健康等等,他都能答應你,給你帶來有利益的善巧的法則,或者說結果。從因果上絕對說得通。我們回向他的愿望,來稱念他的名號,就是順愿來念佛,就是憶佛念佛,口上稱念佛的心咒,心念中維系著佛這種大愿功德,這樣念,其利益唯佛與佛能知了。
也可能你不能圓滿親證這樣的功德,也可能你會有瞬間的疑惑。好比說有人說求男女得男女、求官位得官位、求衣物得衣物,那我求身體健康、轉女成男,我怎么看不見?他會有疑慮——哪怕有疑慮,順著這個愿望念他就不斷地在消除你的疑慮,使你的性德坦露。所以我們一般發這個愿的實質的力量,從我們可思議的因果中觀察不到。
第三種要順性來念了。性者,佛性也好,自性也好,本性也好,說法不一。佛陀給我們留下一個最珍貴的教誨,他用他的一生,或者說諸佛如來出世都用他們生命的作為來昭示著這個真理。這個真理不是造就出來的,在佛沒有成佛之前這也如實安住在世間,只是說諸佛如來把它證實,完整親證了這種真理與事實,就是諸法無我,或者說法無自性的實相印,也就是我們講的本質。
一旦認知了這種空性、不可得、無自性的本質,我們就知道諸佛如來所發大愿,阿彌陀佛也好,藥師佛十二大愿也好,你讀每一個愿你都感到是真實的,是從真實義、順性義、究竟義上如實表達的真實心愿,也就是大悲大智的心愿。而不是我們思維業報的心愿,或者通過染著思維、取舍思維這種對比對立建立起來的誓愿。這樣的誓愿我們會多有疑慮。
我們順性來念,以無所得失、無所對待的心智來念藥師佛的真言或者稱念他的誓愿,就會體會到他愿愿都是真實的、究竟的、慈悲的。何以故?他從性空的本質中表達出來,他美好的、真正的、善緣的、出世的唯一愿望就是利世,沒有自私的東西!
他說設我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光明照耀無量無邊無數世界——光明照耀無量世界干什么?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干什么?令一切眾生與我無異!他每一個愿都是遵循著利益世間而成就的法則,不為自求。所以在人、我、法三個因緣上他不留這種我執與法執,于布施者、布施物、布施對象他是不在這殘留的。所以以性空的善巧,就是以無染的善巧來觀察世間有情之所需,發此大愿,以利有情故而成就菩提。
很多人在這個地方不太容易理解,曇鸞法師舉了一個例子。說一切眾生的煩惱心、我們積攢的煩惱業像柴一樣,諸佛如來要把它點燃起來,怎么辦?先要點燃自己。他點燃這個業力的薪柴,自己要先燃燒;自己燃盡了,已經成菩提了,其他的也在燃燒了。諸佛如來順性回施,利益一切世間有情,就是不求任何回報,就是為了利世!所以無畏利世,無染于利世,就是真誠心利世與深心利世。
知道無一個眾生可度,何以故?無一個眾生實有眾生,只是眾生妄想執著而產生種種法界,因為執著而相續故,產生這種法界的差別,實在無一法可得。但就是因為有情的迷失這種我的執著與法的執著造成了不同的法界,諸佛如來出世證得了無自性性、空性,順著空性發出如實的愿望,饒益這一切執著于人、執著于法的有情,回施他們究竟的菩提、究竟的利益。這是真實不虛的。
??? 所以藥師如來所發大愿是從究竟義上發的。我們要是不從究竟義上,求男女得男女這世尊也太沒意思了,求官位得官位也太迎合世俗了,求飲食得飲食……不是,世尊是順性,先以眾生需求為表達,令其入佛智,說乃至菩提。這樣我們就從自心,想消除自心疑慮的唯一辦法就是順性來稱念彌陀甚深愿力,來觀察到自性——通過他的愿力觀察到自性,通過自性觀察到愿力的真實與究竟。
我們一般有情發的愿是滿足個人心地的需求、習氣的需求。諸佛如來完全是順應眾生需求予以究竟教誨。這樣不是功德問題了,這個是沒有功德了,是其利益廣大無邊,不可以功德稱頌了。所以如是功德勝利唯佛與佛能知。乃至如《藥師經》講一生補處菩薩能了知,一切其他有情不能了知的。為什么?這不是言語、意識所能表達,唯有親證這種功德。
沒有親證怎么辦?就順應佛陀順性的愿力或者誓愿力、這個真言,我們來稱誦,這個真言就是他最衷心的愿望!就像把十二大愿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諦莎訶”,藥師七佛每一個如來所發的愿全部集中起來也沒有出這一個真言的內容!我們念這一句呢,能完全表達諸佛如來順性的愿望、真實的功德,絲毫不虧欠,就是一絲都不虧欠。
我沒有來之前,有一個學佛的博士給我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他說阿彌陀佛教法中用哪一句話、哪一個東西、哪一個因緣來表達他的實相利益呢?是名號嗎?是愿望嗎?是他的妙色身相嗎?是他的國土嗎?我回答得也比較簡單,我說在一切處時皆是實相!
為什么?我們可以有兩種方法來使自己心得到究竟安樂:一是回歸于實相,一是運用于實相。運用實相就是一切處皆是無對無待,究竟安穩。再有就是回歸——你在每一個業力現緣生起之時要知道回歸,你要知道不可得性、幻化性、無常性,你要了知它,要如實地觀察與運用。開始可能跟你有距離,但逐漸你會貼切地感知到這個實相的安樂與究竟的功德與利益。
我們一般人談的心是浮躁的心、變異的心,是自己的所知心、業習心、見聞覺知所認知的東西,這個心是安不住的。這個心若覺悟它,可以回歸到安心;了知它的本質,即下可以安心。要不然你想在這里面找出另外一個安心的東西,那是不可得的。
我們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甚深功德心咒,也就是他的甚深誓愿,若顯說密說都可以說的一個誓愿,集中表現在“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諦莎訶”這樣一個短淺的語言上。實際他就是實相,他就是印契,他可以印契一切本來都是實相,他可以印契大地山河就是法王身,他可以印契你的一切身口意作為本性圓滿,他可以印契,他可以昭示,他可以全顯!
這個地方的功德贊莫能盡,用語言是沒法贊盡的。無量眾生各以舌根、各以語言,盡未來際贊嘆也是贊嘆不盡的。親證者知,運用者知,諸佛如來知!
你說我們打七是為了功德嗎?要是為了功德,我們順著藥師佛的愿望來審思觀察。要不是為了功德,純粹是為了贊美與感恩,你就順性來念,不為得失,只為利世故,藥師佛如何作為我也如何作為,藥師佛如何功德我全體融入此功德,不再造作,不再對待,只是唯一的贊美與隨順。你就能全體感覺到藥師佛的功德究竟是什么,你的身心作為就可以融入藥師佛這種不可思議的影暢表里的無量無邊光芒,照耀著一切幽冥苦難的眾生,使一切不滿足眾生得到滿足,得到安樂,得到解脫。這個角度諸位菩薩可以思維觀察。
這三種念中我們大部分人都經歷過嘴念心不念的狀態,這個沒問題,很正常。但有一點你要知道:你在這里面的實踐很珍貴!這一個月一晃就過去了,你一出這個門——像安居一樣,你一出這個安居時間,沒機會了,很多機會都沒了,你不造業也造業去了,你不迷失也迷失去了,你不習慣也習慣去了。
我們這個打七的時間是很珍貴的。實際每個時間都很珍貴,但這個地方它會集中表現著共修的難得、專一的難得、于一個特殊環境的難得與稀有,它會給你帶來不共的加持,我們與殿堂外的人都有不共的加持,我們身心會受到不共的加持與喚醒!
這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我是有感受的。我在外面聽到大家念,我第一天聽和今天聽完全不一樣。第一天聽心里就有點緊張,今天就松弛了,有松弛的感受??赡芤恍瞧谝院竽阕约壕蜁杏X到什么叫松弛、什么叫隨順佛陀愿望、什么樣力量會產生在你的身心世界,或者說會產生在我們與佛陀相應的身心世界。
因為這個空間像結界一樣。我們知道這個茶杯可以裝水,但我們要把茶水倒在手掌上就不行,倒到布上不行,倒到非容器上都不行的。這個房子也像容器一樣,它可以把我們修持的法益集中表現出來,像一個杯子一樣,可以給我們帶來明確的安穩相、如實的利益。十分難得,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我本來說打七跟大家一起念一念,但有事情,不去又不行,因為是寺廟的事情。我想一想,也不能怨什么,只是感覺到自己的業緣跟大家有一點差異,不能說好壞,但是為了大家能更好地打七,我感覺該做的事情?,F在也有很多出家師父在外圍為我們打七服務,這也很正常的。我們打七的人就安安心,盡量在第一種念法上警覺自己,不要辜負自己的時間。
起碼說我心念,我口念,我心里能憶念佛陀功德,能盡量跟這一句真言相應。有雜念了不用壓抑它,你觀察觀察它,它就消失了。也不用怕它,也不用埋怨它,在這個地方越松弛越好,來一個,等于說你來接受藥師佛的教誨,你來接受藥師佛的攝受。讓它一個一個來,慢慢地我們妄想紛飛的心就會休息下來,心也念了,口也會念了,也可能真正證到順性稱念的善巧與究竟安心的機會,那在于我們每一個打七的菩薩自己善觀察、善引導。
所以從這三個角度提醒大家,像某師講的,我們能比較好地深入實踐這個法則。
行住坐臥不失念,身體意識感知佛
——2010年放光寺藥師七開示之三
慈法法師 開示
(九月初五日開示,整理者原名為《蓮花盛開》。)
(大眾念“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莎訶……”)
今天是打七的第五天了,又是初五。打七這個過程,一般第一個七會有一些身體的不適。因為習慣上,這樣念誦可能與平常的生活習慣有些不契合。所以有的人會嗓子啞,甚至心理上有些浮動;有的人會心不在焉,念著念著就心不在焉了;有的人心會飛起來,就是翻種子,翻種子在打七中最容易的;有的人感覺特別沒意思,就是我們習慣的種子的思想在起作用。
一般第一個七中,性格比較大的人、比較敏感的人、比較在意自我的人,很多地方他會跑掉。關鍵問題是什么?就是習慣,習慣上的沖突。我們打七就要打脫對習慣的執著、對我們色身意識感知的執著,要覺悟它,覺悟它無自性的本質。通過這個事情,所謂的法身,來了解它、認知它,而不是隨著它就跑掉了。
但是的確會有這樣的人隨著它就跑掉了,找一個很好的借口就跑掉了。這是特別普遍的現象。一般第一個七打過去了,基本上這些比較粗重的感知、習慣就會有一個調整。
我聽某某師講他嗓子啞了,我說我也啞嗓子了。啞嗓子可能與用的方法有關系。我不知道大家坐下來的概念是什么?你要想調整一下自己身體,可以有些概念。我們這個地方看到很多佛像、菩薩像坐在一個盛開的蓮花上。往往人認為這寓意著圣潔、高尚。實際這也有法的教導,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身心要放松,心里要像坐在蓮花上一樣放松——你坐在一個很柔軟的東西上面,你心里就會很放松。一放松,人修持的感知力就特別敏銳。
很多出家師父的坐姿可能有毛病,貓腰的比較多。這要不是生理的實際狀態,你這樣坐久了,肺的呼吸量先受到減損。再一個就是這樣的人肯定是過去疲勞的記憶,因為這是一種疲勞狀態,誰看見這個人坐在這個地方就像很累一樣,或者說是很累的記憶。貓腰的人不管在哪個角度上,可能做得透支了。
在這你要把身心放松,不是說挺直,是平直一些,很舒展的。過去人舉例子,拿一沓銅錢,“啪啪啪”,把它放起來,不要讓它倒,又不要故意把它拿捏成一個什么樣子,那就很輕松了。不要故意貓著腰,也不要有意識的挺腰。挺腰也不行,挺久了腰會酸,兩個肩會緊的。
我們看到佛陀的很多造像,他們坐得都很寬松很自然。我們這樣坐得稍微多一些,坐姿一定要注意,要不然慢慢養成一種很壞的習慣。往往貓腰的人就是體力勞動比較多的人,或者說透支的人——不管他干什么,他透支了。到這里邊他來干什么?來休息了。你說學佛不是休息么,到大殿來休息有啥不好?可以的,但是最好的休息還是把身體調整到最自然最放松的狀態,那比貓腰的休息效果好得多。一旦貓腰養成習慣,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比較大。
現在我們這里人比較少,大家相互之間一眼都看得到。誰要是看到對方貓腰了,在下面提醒提醒,善意提醒一方:你今天貓腰了。貓腰久了,人的胸會痛。我們坐的時間還是短一些,像禪宗打七,不斷的加香,到最后,人腰彎久了會出問題。
所以就自然一些,也不是要求個什么樣子,也不是給別人看,是自己坐在一個感到最寬松的樣子,自己感到最寬松最好。你坐得最寬松的時候,你真就感覺坐在一個蓮花上。你要是這個感覺不清晰,觀想你坐在最喜歡的那種顏色的蓮花上。你最喜歡的東西就是你缺的東西,有的人就喜歡紅色,有的人喜歡白色。
某某師喜歡什么顏色?(答紅色)那你就觀想你坐在紅色的蓮花上。某某,喜歡什么顏色?(答青色)你就坐在青色蓮花上。某某呢?(答藍色)你就坐在藍色蓮花上。自己找自己喜歡的顏色。也不是故意費多大力氣,就想一想,我就坐在那個我喜歡的蓮花上——它就會補充你的心里,讓你心里平衡下來。我們的心里會釋放、會記憶的。這樣你坐得就比較舒展,因為坐在你比較喜歡的東西上面,你的心里承受力或者感知力就容易耐下來。
我們每個人想一想自己喜歡什么顏色。也不要說我找不準確——找不準確,你找個喜歡的就行了,或者第一個概念就行。你坐一坐,你心里就會有喜的東西。這個喜是啥?實際這是修法最簡單的一個緣起的東西了。
有的人一坐下來就緊張、打妄想、生煩惱,被習氣逼迫啊,那你再念就念不下去。我們現在念不是為自己念,也不是為別人念,是這么個因緣,為了饒益這個世間也好,為了自他利益也好,為了什么也好。但你這個念誦過程中,周邊利益都是有的,種種你想不到的利益也都有的,利益著無量無邊的有情,可以這么說。但有時候我們想不來那么多,所以我們念個回向:“愿消三障諸煩惱,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睂嶋H就是來提醒自己。
可以觀想自己喜歡的那種顏色的蓮花把自己給托起來是最好的。你有那種上浮的感覺,哪怕浮出來一寸就行。你感覺到坐的東西是死的,就感到沒有味道。你感覺坐的東西像個蓮花一樣把你托起來,蓮花在開放,把你托起來了,那中間的蓮臺把你托起來了,有那種柔軟感覺就特別好了,你就很耐坐。我們這個坐的時間比較短。但是這個觀想很重要,它就給我們一個緣起的殊勝。
所以大家可以體驗,這不是啥要求,你愿意做就可以做。假設你能把你浮高,浮出來一寸高,你就感覺不是在坐在一個硬硬的板子上、墊子上的感受。要是觀察力好了,你就會生起喜、暖。
修行不是讓我們苦,也不是讓我們樂的,但是它要有個好環境——心里環境、居住環境,或者身體的感知環境。感知也是一種環境,你也不用貪它,你站起來該走就走。你說我坐得正舒服,一敲引磬就要站起來了?不能這樣想法,再好的東西隨時可以舍掉,這樣才有意義。我上午念的時候,剛剛感覺有那種想坐的感覺了,“?!?,就起來了;剛剛走出點味道,“?!?,結束了,又坐下了。
這時間還是有點短,看功課怎么安排我們就怎么做。但是有一點,你要是在這里面走,隨時可以舍,隨時可以來用它。要在下面,大家都休息了,你想打打坐,你可以體驗體驗,這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這個色澤的感覺會變化。今天你喜歡白色,可能是你心中有啥障礙了,有啥無明的東西覆蓋著你,糾纏的厲害了,可能就會喜歡白色的蓮花。你一觀想白色蓮花,這些糾纏都會散掉,它就會消除你這種糾纏的東西。
有的人感覺自己氣力不足,累過頭了,觀紅色蓮花一開,坐在那個紅色蓮花上,蓮花綻放著,放著紅色紅光,哎呀,開始喜悅了,感覺有力氣了。像某某師就是干活累了,某某師是念誦念的,他喜歡紅色的,一點都不假,他身體有累的虧欠,有累、透支的感受,就特別喜歡觀紅色。
有的人想改變自己,對自己現狀不滿,他就喜歡綠色——綠色就可以使你成長壯大起來。你就坐在綠色的蓮花上,啊,開出來了,你就坐在上面,你就很喜歡:哎呀,我在成長!綠色綠光,白色白光,它就可以使你升起希望。有的人感覺自己太毛糙了,惶惶慮慮的,我就坐在黃色的蓮花上——那你就安安穩穩的,坐在這個上面,人心里就會沉穩下來。
這五種顏色對我們的生命意識有直接調整。你說我想一下就起作用嗎?就起作用!你看我們想吃飯就吃飯了,對吧?不想吃飯就不吃飯了,想睡覺就睡覺了,不想睡覺就“阿彌陀佛”去了……這一想就這么厲害。所以不要小看我們這個想法,可厲害了!
這五種蓮花,有時候一天就會變,但是一天會變的人很少。要是一天能把五個顏色變一變,你就太厲害了。不知道大家試過沒有?或者你下去偷偷的試,找個沒人地方你坐一坐?;蛘邉e人睡覺了,你走一走,走累了一坐,看一看這五個蓮花哪個最先開放?就是你最喜歡哪個,哪個顏色最先開放。真是十分不可思議!
顏色可以作佛事的。音身可以作佛事,顏色也可以作佛事。昨天某某沙彌跟我說你念的聲音很復雜。我說復雜什么?我這人本來就復雜嘛,天天跟大家糾纏在一起本來就很復雜。但你這個音聲也能作佛事,它能表達你的狀態,顏色也一樣。
我們讀《阿彌陀經》上面講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實際他是給我們安了一個發心的方便。我們說這蓮花是極樂世界的,沒有到我這,我這沒有——完了,你離極樂世界太遠了。你看經典上講的很清楚:阿彌陀佛離此不遠,就在你這座下呢,對不對?要不坐在這,你念阿彌陀佛,你憶佛念佛,佛那么遠,你憶啥呢?佛坐在五彩的蓮花上,我們就要坐在紅色、黃色、白色、藍色,我們要喜歡那個顏色,對不對?
走也是一樣。今天上午我就繞了一會,我就走了,我不知道我走了幾圈,但我說我不要丟掉每一個腳印。走了一圈就出了一身汗。你要關注你的腳!干什么?,左走七步,右走七步,腳踩蓮花??!我們腳踩什么?荊棘???地毯?實際不是,踩的蓮花。啥叫蓮花?就是你要有知有覺,你要有喜,要有明亮感覺,這個覺不能失念;不失念你就要感知它;你感知它,它就能給你帶來喜悅。這個喜悅是什么?就是輕柔的喜悅的感覺。
你不信你試一試??!很多人走得很快,他沒有感覺就走過去了。怎么辦?最簡單的方法你用腳跟先著地,慢慢壓著前面。你走了以后,你的腳一熱,你的腳一熱你就感覺到;你的感覺越來越敏感,越敏感了,你就關注它了;關注它,就跑不掉了。你念真言也好、什么也好,你感覺自己真的踩在蓮花上,很柔和的。
什么樣的蓮花?就是你關注的,你的感知不丟了,不浪費了,你生命每一刻每一步都不浪費了,你認為自己每一步都在修行,每一步都在感知這個世界,都在覺悟這個世界。沒有更好的修行,你的每一個當念覺悟是最好的修行;沒有再圓滿的法,你每個當念最圓滿,無虧無欠,那是最圓滿的法,再沒有啥了!
我們坐也可以坐在圓滿上,走也可以走在圓滿上,完全沒有問題,思維觀察都可以的,三業中處處都不離凈光明。這“凈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要滿足你的作為的。
你說我們是不是太自滿了?不是,這樣發心,我們就體會到圓滿報身——阿彌陀佛報身佛的功德。你對你每一個動作都不要失念,不要丟失它的真正法味。這樣我們繞佛一樣的可以歡喜。你走、走,你說我還想多走一會,因為啥?我感覺還沒有轉圈就結束了?;厝ノ疫€和某某師說上午這兩節課怎么這么快呢?真是一晃就過去了。為啥呢?你關注你每一個動作的時候,你沒有感覺呢就過去了,一舉手一投足就過去了,一個念就過去了,這半天就過去了。為啥呢?你的這個專注你會感知到。
你其他的東西,那些習慣、不好的作為、妄想等等,慢慢的。它要作用的,我們的意識身體感知要起作用,你不讓它作用不行。你是個活人,你讓它起作用,要覺悟它,要了知它,要清晰了知它,這很重要,就是我們不要辜負自己!
你看多好個機會。那些工人一身泥一身水地在干活,干不好還掙不到錢,他們就想著兩張鈔票,一天就過去了。我們天天在這享受著佛陀給我們帶來的這么寬松的單一的念藥師佛的機會,我們不好好體會就真辜負自己了。
警覺煩惱正修行,啟用究竟本覺力
——2010年放光寺藥師七開示之四
慈法法師 開示
(九月十五日開示,整理者原名為《煩惱無盡誓愿斷》。)
我們打七這已經是第三個七了。這本來是止靜時間,也沒有啥要講的。因為修行或者打七這個說法,的確是針對我們妄想妄念提出來的一種滿足它的方式。無始以來我們這個妄念伴隨著我們在無量法界中到處游走,但是越游越迷失,使我們養成許許多多的執著的習慣。我們會把這些習慣當成生命,這個執著就是我與法,造成了許多不滿意、滿意、滿意的貪著與不滿意的嗔心與排斥。
念藥師佛,念阿彌陀佛,很多真言,許多修行方式,無外乎是喚醒我們的本覺。每一個有情這個本覺是無始以來沒有法泯滅的事實,這個事實比我們這個生滅的事實要來得真!所以我們一般稱為真心、真如、實際理地、本地風光、威音那畔……名稱很多,但最主要一個內容就是希望我們真正自覺,來覺悟這個世間,不使自己的生命在妄想執著這種習慣中迷失流轉。大的話題就是離苦得樂,這個樂不是我們世間得失對待的沉溺,它是一種徹底解放的輕安。
像天一熱,大家就容易低頭睡著一樣,很簡單,環境適合你,這個時間你睡得放心。假設放到冰天雪地里,說你睡一會,他不愿意睡的,因為怕凍死。但在溫暖的環境中,很適合我們睡的狀態下,人很快會有睡的一種習慣的自我提示。輪回亦復如是。我們對這個輪回業的執著或者說造就的實際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環境。
我們怎么從這種熟悉的執著中走出來?就是所謂開始修行,這么個說法。但要是不知道自己修行的發心或者說究竟愿望是什么,這個修行很容易被你的習慣與執著代替。我們慢慢地念佛,或者這樣的環境,每天這樣做,也可以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是不是你的修行目的?或者說你修行的本覺的一種再現呢?我們每個佛法實踐者真應該在這個地方用功夫。
感知,見聞覺知的功夫是無常的。在你的見聞覺知上,或者在五蘊——色受想行識,或者在十八界每一個覺知性的認知,你再用功夫都沒有意義。因為無始以來我們一直都在這上面用功夫。那我們怎么用功?什么是真功夫呢?這是個很大的話題。
大家不妨閉上眼睛,沒問題,但不要睡著。這個時間,二點到三點,在比較熱的環境中人容易困。這就是我們的一種習慣。像人走般舟,一到晚上二點多三點多,這個時間也很容易困。這個時間段的一種生物鐘的變異也是長時間培養出來的。
像我們念這個“鞞殺逝鞞殺逝”或者念經什么的,究竟在什么地方用功夫?大家需要思惟,也需要觀察。要是思惟過了,觀察過了,沒有方法,那去請教于人才有意義。沒有思惟觀察實踐過就去問、去表達,沒有意義,因為它不是你的需要。不需要,再講也沒有意義。對法有渴望了,就是想解決自己十分實際的問題、矛盾心理,有那種十分渴望,這個法則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對法的認知也可能都有局限性。
像凈土教法,天親菩薩把它簡潔地說無染清凈心、安清凈心、樂清凈心,他以這三個心作為修行緣起。你修什么呢?很多人說清凈心、清凈心、清凈心,什么叫清凈心?天親菩薩說得比較直接——無染清凈心;你單單無染不夠,安清凈心;你單單無染、安還不夠,樂清凈心。
這三個清凈心就是這個圓滿清凈心的三個面,你都要用得到、感知得到,或者說都要實踐它、能親證它。這樣你再來念佛,就給世間帶來快樂,給自己帶來快樂;給世間帶來安樂,給自己帶來安樂;給有情帶來無染,給自己帶來無染。一定是每一句佛號中、每一個念佛的修持中都具有這三種功德,就是智慧、慈悲、方便。
我們無染的心一定是智慧的心,但這很容易落到名相、名詞上。無染,無染,什么是無染呢?所以這個正思惟對我們的實踐很重要!正思惟,我們就會有觀察力,觀察力,思惟觀察是很有力量的!
我們本覺力是最究竟最徹底的力量。要是本來清凈,本來安樂,本來具足——用這種心、用這種心念、用這種緣起、用這種觀察來“鞞殺逝”,來修行、誦經,你心地里對本覺或者清凈無染會有親證的感受。
這個感受不是見聞覺知性的執著帶來,是他一種親證的剎那,這個剎那你會知道無始以來我們這個本覺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這一剎那就是一燈能破千年暗這樣的親證體會。這個體會是不可思議的,這個體會的喜悅只能佛菩薩知道,只能你親證者知道,言詞交流到這個地方就是個盲點了。
我們修行修行什么?就要證實這個本覺的清凈,本具的這種真實的不可思議的周遍,就是我們說諸佛如來是正遍知。當我們聞到一個名詞馬上會去思惟它——正遍知是什么樣子?這時所知障就開始蒙蔽自己了,按照自己設計的正遍知是什么樣子去思惟、去實踐它,結果形成了障礙,包括清凈心、無染心。
所以古代大德們,傳承佛法的善知識們,包括佛菩薩,在說這個地方時就反復說種種比喻、種種角度,與我們相似的相近的能體會得到的一剎那的一些契入面,不斷地來引導我們。
實際無染心也好、安清凈心也好、樂清凈心也好,就是智慧、慈悲、方便,沒有離開每一個有情,剎那剎那都不會離開。這個不會離開我們稱它為無量壽,稱它為琉璃光,稱它為大智,大智之周遍,我們稱為正遍知。你說剎那間都沒有離開過,我們現在為什么這么多迷失這么多顛倒呢?所以未證之前我們剎那剎那間都感覺到自己還在固執中、煩惱中、得失中、對待中掙扎。你覺悟它一剎那間,你能完全了解它周遍的事實。
所以我們念藥師琉璃光,念無邊光,照十方國,像釋迦文佛說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藥師佛說他成正覺,光明照耀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令一切眾生與他無異,實際就是法性之周遍,本性之光是周遍的,是一切眾生沒有舍離的。
下面我們學佛的事情,佛給我們證實了這個,也讓我們去證實體驗,或者說回歸到實際理地中,得到究竟解脫。要是泛泛地用自己的習慣,睡睡覺啊、到寺院里能清凈啊,貪圖這些事相,或者說我心里沒啥牽掛呀,認為這樣就能成道業——無外乎是另外一種貪心罷了。貪圖靜境,貪圖自己的安逸,貪圖供養,貪圖……東西太多了,因為這很容易。有的人會表面上看著像修行,但是心里呼喚著:名來吧,利來吧,男來吧,女來吧……你這樣,道業跟你永遠沒有關系,我們都會知道這跟我們沒有關系。
我們在這個時代怎么用這個短暫的生命不在輪回中相續呢?諸位菩薩,這真是我們自身要思惟發心、要用功的地方!真在這地方感知到了,感知到它的逼迫性,認知到它的重要性,你修行肯定有機會。佛教也不是讓我們苦行,也不是讓我們樂行,也不是讓我們執著于某一個事相、拿個什么架子、裝個什么模樣,這都不起作用的,就讓你的本性、讓我們的法性、佛性起作用——他一直不離開我們。
你說我們的每個貪嗔癡慢疑、無始以來的每個造作,從什么東西生出來的?有人說是從無明生出來的,那無明怎么生起的?有人追到第一因上了,就是上帝制造出來的。佛教怎么講這個呢?我們這種種作為、種種感知、種種什么,佛講我們這個世俗的出世入世的法則因緣而生。我們緣什么呢?所依所緣,所依所緣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大部分緣自己的習慣是比較親近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強大的習慣勢力,這個強大的習慣不是一日一日養成的。
我們發那個愿說“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發這樣的誓愿,本身是順性的。但你要觀察觀察自己是不是這樣做了?是不是真正的“煩惱無邊誓愿斷”了?沒有斷煩惱?根本煩惱也好,隨煩惱也好,細微煩惱也好,貪嗔癡慢疑也好,你不管是哪個煩惱,你真有斷煩惱的愿望嗎?你要有斷煩惱的愿望,你馬上就警覺自己的習氣了。
我們每一個人的習氣,像到這個房間的人,太陽一曬,瓦一暖,大家就容易困,我來了同樣是困。因為啥?習慣!它適合你困,你感覺到這個地方沒有障礙,不會傷人,舒服,你馬上眼一閉,頭一懵,就進入隨煩惱了。這是什么隨煩惱呢?昏沉!你愿意斷這個隨煩惱的昏沉嗎?煩惱無邊誓愿斷,你愿意斷嗎?不愿意斷,這個習慣就伴隨著你,你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還不是貪嗔癡慢疑的粗重煩惱,這是隨煩惱。
你說我睡又不妨礙別人,我睡就睡唄,但是你無慚無愧,隨煩惱又來了,誰一碰你,你說我又不惹你你惹我干什么?馬上起嗔心了,這粗重煩惱又出來了。那我們在這修什么?口上念著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念著藥師佛的愿望,但自己的隨煩惱不愿意斷,粗重煩惱你也不愿意斷。不相信哪個菩薩睡得正好時候你動他一下,他馬上眼睛怒火就噴出來了,根本煩惱就出來了。為什么?他說你不要動我,我知道!為啥知道呢?你動我睡覺了,對不對?
我們就可以用四弘誓愿來對照自己的作為,你怎么發現你法性的周遍性呢?就看你每時每刻的作為就行了!“法門無量誓愿學”,有人說這個法殊勝啊,這個時代殊勝啊,這個地方殊勝啊,做這樣殊勝啊,我一個人修行殊勝啊,和大家在一起就不殊勝了,我怎么樣啊,做這個東西好啊……他就不知道法性之周遍,每一時每一刻的當下都是你法性的最好的作用的時刻!你輕視它的時候、你重視它的時候、你變異的時候,它就不起作用了,那是你的習慣、你的煩惱。
因為四弘誓愿是諸佛如來一切菩薩順性發的大愿。我們讀藥師佛發的愿,都是順性的愿望。你真那樣觀察,馬上就看到自己的隨煩惱、粗重煩惱,你能看得到,看得到你就有修行方法了。
但你一睡睡到夢鄉里了,你說我要修行,站起來,哎呀,不想站起來,我最后一個站起來吧,哪怕二秒鐘的休息我也舒服一些,怎么舒服呢?習慣。什么叫習慣?隨煩惱。什么叫隨煩惱?滋養貪心。怎么貪心呢?就是粗重煩惱。粗重煩惱是什么?苦??嗍鞘裁??我們知道是輪回!
大家都會制造這些東西,為什么在現行煩惱中我們不注意它呢?早晨起來了,往那一坐,頭一低,別人念我不要出聲,養養氣,干什么?好睡覺;睡覺干什么呢?養昏沉;昏沉是什么?隨煩惱;隨煩惱是什么?苦;苦是什么?不能自制,不自主。實際我們未證道前每時每刻都在煩惱中,都在無明的蔽障中,都在所知障的遮蔽中,粗細煩惱隨時伴隨的。
你能警覺這個你就有正思惟,你警覺這個你就有修行機會,你警覺這個你就能往生,你警覺這個你法性周遍的作用就在隨時起作用。若不能警覺,佛站在你身邊,放大光明照著你,你一樣睡。為什么睡?睡是你的習慣,是你的執著!就像太陽出來了,老鼠打了洞,拱到洞里了,它看不見太陽,你能說沒有太陽嗎?在老鼠洞里躲著呢!
我們這個法性也是光明遍照的,攝入我們的心智生命,但是我們常常體會不到他。為什么?那個執著的老鼠洞打進去了,你根本感知不到太陽光明,太深了你那洞,你那個無明業、無明習慣太久了、深厚了。
所以修行不在他人邊,成佛也不在他人邊,也不在過去現在未來,在于什么?你覺悟的那一個當下——你有觀察自己煩惱,觀察自己生滅的執著,對生滅的執著,對自己習慣的貪著,你能觀察到了你有機會,要不然你沒有機會。這不是裝出來的,你裝不出來,你再裝你還是苦。這個地方不是說你能怎么樣子,就是你必須對自己認真,不認真別人督促都沒有用。所以說一定是自己的發心。
假設我們這個地方用習慣的感知,不講的話,一半人隨便都睡著了,就這個溫度。所以下一次我們殿堂蓋得高一點,就不要這么壓抑,不要給這么多溫暖,這里邊太溫暖了!我到這一坐,第一個概念要睡,哎呀,我說這隨煩惱就生起來了。因為啥?它肯定是煩惱,什么煩惱?你不自制,你失控了,你認為是煩惱。
我們本有的清凈心是圓明的,是不費力氣的,是不排斥任何東西的,是不隨順任何東西的,他是孤明圓照的。你了解他嗎?你感知過他嗎?你體會過他嗎?他在你生命中起過作用嗎?沒有起過作用,你就在煩惱中。對不起,你裝不裝都沒有用,沒有用的!為什么?他被覆蓋住了,被蒙蔽住了。
諸位菩薩一定要發無上心!這個無上心就是佛心呀!佛心是什么?順應佛性呀!什么叫佛性?我們每一個剎那就不能丟失自己最尊貴的機會呀!什么叫最尊貴的機會?就是成佛呀!怎么成佛?讓本來的佛性起作用呀!怎么讓他起作用?你自己觀察去!別人代替不了!
大家經常說到寺院了生死,了啥生死呢?社會上的人為衣食奔波,辛苦??!車奴,房奴,一大群奴,現在都這么混哪!現在我們到寺院來修行,修什么?哪一個時刻好呢?我經常聽他們說求這個法求那個法,我說你啥法也不要求了,你把你自己的心料理好,你把你這個當下珍惜,用四弘誓愿最好照你了,你就照照自己就行了,你警覺警覺自己就行了!
你說這用功用不上呀、不精進呀、放逸呀,對呀,這是煩惱。誰放逸呢?反正我自我審視是很放逸的。放逸,越放逸越煩惱,越放逸壞的習慣就越厚重,每一個人都一樣。
我們讀《藥師經》,《藥師經》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講得十分清晰:好行乖離呀,不壞尸羅就壞軌則呀,不壞軌則就棄多聞,有的人多聞就增上慢呀,自贊謗他呀,各相諍訟呀,傷害他人……你看看這個時代就這么個物件,人的精神狀態往往就陷入這里面了,末法之際就這樣的狀態。
我們以前讀過《大心材經》,講的也是這個狀態,大家不求究竟覺,學佛了謗那些不學佛的人,出家了謗那些不出家的人,持戒了謗那些不持戒的人,有定了謗那些沒有禪定的人,有慧了謗那些沒有智慧的人,有通力了謗那些沒有通力的人,干什么?驕慢,怎么驕慢呢?我執,法執,那怎么能出離生死呢?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大家差不多。雖然你改頭換面了,看著修行了,但還是沒有發無上心,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所以說用功夫啊,要在根本上功夫!不在根本上用功夫,你再用功夫也是表皮功夫。這個功夫呢,要是照不見,從根本煩惱、隨煩惱上來觀察自己,從四弘誓愿上來觀察自己,就是從佛愿上觀察自己是最好觀察的。
你看文殊菩薩發的愿我們晚課都會讀: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愿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念一遍你就知道你的煩惱在哪了,你念一遍你就知道你的發心相應不相應了,你念一遍你就知道你作為的問題了。你說我們時時刻刻都念叨這些東西嗎?你要有個正思惟,你要有個正見的!沒有正思惟正見我們怎么反觀自己的修行呢?怎么了解自己的修行狀態呢?怎么來覺悟自己呢?
我們這個時代要是不依本凈心來修持、不依本覺來修持,這個時代的人太難了。因為啥?不破尸羅就破軌則,不破軌則就棄多聞,不棄多聞就增上慢……這一環套一環的,難逃羅網!因為在究竟覺上、在本凈覺上他是平等的,在法性上來觀察他是平等的,他沒有這種慢心、詆毀、傷害、爭斗、乖離,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建立的。
哪怕有人一次觸摸到法性的周遍性與平等性,如實安心,人就不會再造作一些虛假的、對抗的、無聊的、相互傷害的不實的苦難作業了,沒有必要!沒有碰撞過的人會裝腔作勢,或者在人面前搞個什么樣子——沒有用!
一旦你這個平等安心真正的事實,就是本覺被你現在這個始覺剎那喚醒了,他的周遍作用你會一次碰觸到,你就會感知到過去善知識講“大地山河皆是法王身”是真實語,“一切眾生都有智慧德相”是究竟語、真實語,那我們所有的包裝、所有的負重都是沒有意義的。
諸位善知識,這個地方我們在念“鞞殺逝”這個過程中,可以細細地看看自己的隨煩惱。人要是不警覺自己的現行煩惱,修行無路??!
謝謝大家!
究竟接引彌陀心,即得大利藥師愿
——2013年恒陽庵藥師七開示
慈法法師 開示
(緣起:2013年10月30日,華首放光寺凈土院打七,大眾祈請法師開示。本篇開示整理者原名為《藥師彌陀無二無別,當下得利才是究竟》。)
藥師佛他這個誓愿很重要!我們都知道一切佛菩薩依愿力來作為的。藥師佛的愿力——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他這個愿就是使一切眾生滿足現前乃至究竟的需求。他這個愿望在我們漢傳佛教比較廣泛地被人接受,最主要是他能滿足人現行的利益。所謂滿足人的現行利益,一般就是包容啊、允許啊、支持啊,說求衣食得衣食,求財富得財富,求什么得什么,實際就是一種包容世俗,令有情能隨順歸結到究竟利益上來。
諸佛的圓滿大愿就是能圓滿眾生業分與出世功德,藥師佛的愿有這樣一個方便。阿彌陀佛的愿似乎是往生以后的利益,容易使分斷死的人覺醒;藥師佛這個教法容易使人在分段生死的這個意識中得到平和——能覺悟就覺悟了,不能覺悟他也有個方便。彌陀跟藥師佛的教法原來是沒有差別的,就是表現在阿彌陀佛有這個接引過程,藥師佛直接是令你現世乃至未來得以成就。
那么說藥師佛就可以了,阿彌陀佛不需要再有設立的大愿了?不是這樣,因為許多人會堅固守護分段死的果報,像以前有什么作為、意識、交往、知識、果報、狀態,他會把它做得很實,這個生命不盡他認為那個業報就不盡,甚至認為人的因果無窮無盡,就是很難隨順法性審觀。對這一類有情阿彌陀佛就垂手接引了,就是讓我們走出分段死對業報的堅固認識或者堅固執著。
阿彌陀佛對特別固執的,尤其是我們人類這樣堅固的分段死意識、果報、知識的有情,接引力度就比較大。所謂壽命終時往生彼國,見佛聞法,了脫生死,乃至說授記成佛等等。他這個接引就是讓這些堅持、固執、迷失于分段死的人在這個分段死結束過程中有一個可依、可遵循、可回歸的法則,不至于使這一類有情迷失。
藥師佛就直接宣化了一個直向接引——設我來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光明照耀無量無邊無數世界,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他這個“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你隨順這個教法就是現世利益一樣的。
實際彌陀教法與這也是無二無別,就是我們認知上有差別。所以依眾生認知業相方便,佛立種種愿來接引眾生。阿彌陀佛這個慈悲饒益眾生的心啊,就是觀察了包括藥師佛世尊乃至二百一十億佛,就是無量無邊諸佛世尊所有接引眾生、利益眾生、教化眾生的方便,他建立這樣一個普攝十方九界有情的大愿!
藥師佛說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但是很多人會把自己開除掉。這個開除自己的眾生,阿彌陀佛說我徹底接引一切眾生——你現世中也可以得利益;你堅持你現世不得利益,舍報也可以得利益,所謂修來生者也可以得利益。很多人就是固執于來生的果報,不知念念生死間哪!可能有這樣一個差別,就是隨眾生業報分所展示的差別,教義內容沒有差別。
所以要是念藥師佛,知道藥師佛就是直指我們每一個現行的真實。像我講阿彌陀佛的教法,實際藥師佛與阿彌陀佛的教法都是真實不虛,引領我們在現行中即得解脫、即得圓滿、即得清凈,或者說展示法性、覺性與自性之事實的教法,讓我們遠離無始以來的糾結。你糾結你永遠糾結,你不糾結了馬上就覺悟。覺悟了隨順覺悟就能覺悟無量無邊的業;隨順圓滿覺悟就能圓滿無量無邊的業;隨順法性就能載負無量無邊的業;隨順無礙,所謂無我的法則,一切礙不名為障礙,就是即下解脫,就有即下方便。
你要說我未來怎么樣,那你未來就漸次進趣。但很多人在修行的相續中會退轉,他因為是妄想設置。即下利益即是真實功德。我們念藥師佛要知道即下的真實功德,就容易與藥師佛相應,就會在念佛實踐這個法則中出現很多好的征兆,白天、夜晚、夢中就會有一些跡象。要不然就有諸多兇險、煩惱、迷失,白日晚上都會有。
我們要是了解了真正的即下的利益,實際就是藥師佛所宣化,就是令一切眾生直歸法性作用、覺性作用與自性的作用。歸不了也沒啥,你念阿彌陀佛唄!主要是這個相續,人的相續意識會出問題——相續意識他是隨感覺、隨妄想,他這個妄想會變異、感覺會變異,他就會在這個執著分別變異中迷失。
所以佛講的即下利益是真實的利益,即得不退轉是真實功德!我們說修以后的利益、修明天的利益、下一個念頭利益、下一生下一生下一劫的利益,那都可以,但就是這個相續不易!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是真實說!藥師佛是真實說,藥師佛發的愿比較直接。
但迷失于表相的人,就說要是求長壽得長壽、求官位得官位,那我念藥師佛求官,我要做多大的官,哎,怎么沒有官呢?他會這么說,依分別業相而認取,不能步入諸佛無礙智。這個過程是一個轉機,這個轉機很多人就很不容易轉換過來,所以在修行中往往就是修自己的業相、業緣與感知,還是迷失在自己的執著分別與堅固業上了,沒有真正依佛無礙智來審觀世間。
要是回到最樸實的法性功德上,真是求什么是什么、愿什么是什么。沒有回到這種樸實的法性當中,我們所有的求都是一種殘缺的心里求,它是沒有力量的,愿是殘缺的愿,沒有什么力量。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
所以打七之時要知道即得利益是真實說,也是究竟說;相續利益或者未來利益是方便說,但是這個方便你能不能在相續中守護你的清凈發心?或者說依清凈法則相續審觀,消除自己分別、執著、所知的認???要是在那個相續中能清晰作為,會有利益;要不然就會中途退轉于這樣的教法。
彌陀教法,就是若即得利益若未即得利益,皆給予究竟利益——是這樣的接引一切眾生,隨時接引,你隨時覺悟,隨時即用即行的守護。他就是所謂徹底悲心,入隨順業分的東西。藥師佛沒有這個,他就是比較徹底地直指功德,直指的功德。
在我們中國的佛殿一般都有釋迦佛、藥師佛、阿彌陀佛這三個世尊,大部分表示法報化的說法。有的人把阿彌陀佛放到法身上,有的人把阿彌陀佛放到報身上,有的人把藥師佛放到法身上,有的人把藥師佛放到報身上,釋迦佛是應化示現。不管怎么翻來覆去,就是為了令迷倒有情隨順覺性,隨順法性,隨順自性,來了解無礙。
就是由無我故,一切法無自性,無我而無礙;一切覺本不可得,圓滿周遍故,所以說一切覺是圓滿,隨順覺性;一切法本無生滅,清凈故,平等一味故,所以他就是隨順法性,在這個隨順這個過程中得入不可思議的諸佛甚深功德境界。我們念佛、修行、到寺廟的目的就是為了步入諸佛這種甚深的功德智海,使我們真正了解佛法的實際利益。
打七要是有這種意樂或者清晰理念,念佛就有無染無著的喜悅、不求得失的喜悅,圓滿覺悟的運用,隨順法性的運用,隨順無礙的運用,不計較身體的感受啊、情緒的好壞啊、念誦的好聽不好聽啊,就會在這種清凈平等圓滿無礙中真正覺悟自己的人生,或者覺悟這個實踐法則的過程。把這個覺悟的實踐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時時刻刻,真正來圓滿清凈地覺悟人生,無礙地運用人生。
打七的時候對自己的情緒呀、好惡呀、身體感知呀,像我們的見聞覺知,都是隨順法性之用,隨順覺性之用,隨順自性之用,你就方便,就不會留住在自己的見聞覺知上感受好啊、不好啊、痛啊、相應啊、不相應啊,就不迷失在見聞覺知上了,而善于運用見聞覺知,平等安住,圓滿安住,無礙地安住,你這樣的熏修就會體會到佛陀的慈悲善巧、智慧善巧。
大概就是這些,其他的也沒有啥。要是我們把修行佛法當作自己的日常事、平常事,那對我們十分有益。不能把它當作什么怪異事或者超常事,要當成日常生活應行必行的佛子行,我們就會于法性、覺性或者自性真正地融入。
那種我們無始以來培養的情緒、習慣、善惡是非的計較等等就隨時有出離的善巧,隨時能運用法則,運用覺性,運用自性的認取,不至于無盡的流轉,能逐步從流轉業中一點一滴走出來或者一部分走出來、大部分走出來、徹底走出來,真正完成佛法法益功德的實踐,無愧于遇到大乘教法這樣一個福德因緣。
這一點我們在打七時候可以善自觀察。兩點你們上課,打板吧,準備吧,該講的講了。
?
?
隨順教法真信仰,唯令眾生成菩提
——2015年保安寺藥師七交流之一
慈法法師 開示
(緣起:2015年農歷九月十五至十月初五日,海城保安寺恭請慈法法師領眾起建藥師佛七,仗藥師佛神力攝令大眾身心休息,安住本具無量光壽。本篇內容不是在打七中的開示,是九月二十七日師父與大家的隨緣交流。)
過去人打七沒有那么亂,沒有那么多人。有共同志向,十個八個的,或者說一小伙人,結個壇,結個小環境,每一天要很認真的,進出這個環境都要換鞋換衣物。佛像啊,幡啊,燈啊,都要全新設的。不是為了求感應,但是他一定有感應的。
像我們現在這樣就是結個緣,大家在一起阿彌陀佛、藥師佛念一念,結個佛緣。只能結個緣,沒辦法按那種嚴格要求來做。按照過去的要求,那種儀軌很繁瑣,處于這樣一個修行環境,要求很多。生起平等饒益一切的心是他最主要的訓練。
“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莎訶”,就是不管是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想到的,一切物質,都是予人健康、予人福德、予人究竟菩提的支持。我們在念誦時候要成就這種支持,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所想到的、所觸碰到的、所表達的音聲等等,都是為了使人離苦得樂,成就菩提,慈悲饒益一切的心,把這個心訓練成熟就行了。
過去的寺廟或者一個環境的建設,為了做一個法事。開始蓋一個環境,然后找一幫人去訓練這樣一個法則,塑佛像、掛幢幡、點燈等等,?,F在人是為了蓋廟而蓋廟子,跟過去不太一樣了。這個時間打七就是普遍結緣,結個佛緣,沒辦法按照那個儀軌作為,現代人的心力、因緣、時間、精力都不夠。
弟子:要是按過去那種打七方式怎么個規矩?
師:過去打一個七,他把一個問題解決了。像戰爭來了、饑饉來了、災難來了、蝗蟲來的,人就開始設壇城,去修法,為了使災難退失、戰爭退失、瘟疫消除,達到就行了?,F在沒有人做這樣事。
過去日本人運用藥師法門比較多。我們中國的元朝派了很多軍隊要去打日本,日本人就設藥師七,元朝的船一到那個海上就翻了。他這十二藥叉大將各有七千眷屬,這就是八萬四千個羅剎、藥叉等等。他是疾行藥叉,力量很大,非人力的。你要是沒有如法的這種作為,效果就差,也就是與藥師佛結個緣。十二藥叉大將的誓愿與藥師佛誓愿的一個交織,實際也都是藥師佛的誓愿。很多人為了這個感應,要很認真地從頭至尾要按照儀軌來?,F在做不到。
弟子:師父,您說一說如法的儀軌唄。我們現在做不到可以作個種子,將來有因緣了可以成就。
師:《藥師七佛本愿功德經》上全部都有。很繁瑣的,他就是讓你的精力、財力、愿力、修為力全部用在這一個地方,盡你所能!現在我們中國人做不到。跟信仰有關系。你看《地藏經》講那個婆羅門女把自己家產都變賣了,塑成像,然后做什么,然后有感應,游歷了地獄,見到了家人。那要竭盡全力才行!
我們現在沒有法竭盡全力,做不到。你也不敢鼓勵人這么做,不敢這么說,這么說成邪教了。因為這個時代、環境不一樣。,基本上都是國家行為或者說地方行為,有極大力量在支持它,像掛幡什么的?,F在就念念。過去這二樓上面那個鐵鉤子都是掛幡用的,外面那一排排鐵鉤子也都是掛幡用的?,F在你敢掛嗎?不敢掛,不允許。他的執行力主要來自十二藥叉大將及其八萬四千眷屬,所以你要設供。你看我們拿這么大一個小碗去設供……
弟子:還天天就那幾樣。
師:我們漢地人這個設供很摳的,十分吝嗇,不是一般的吝嗇。對佛的供養十分吝嗇,拿一個蘋果想得到一斗金子。
結個緣挺好,起碼你知道他的愿望,依止他的愿能回到性德上來——聞我名號,以我名號威德力,令其清凈、令其康樂、令其什么的,就是回到性德的功德上來,回到圓滿清凈的事實上來,再去審視人生、審視現緣、審視種種諸障。這個作用能做到。
這不需要啥儀軌,就是初發心給你,回向給你了——聞我名號即得清凈,這就給你一個初發心,不管你過去了,就是直接給你一個初發心。對世間人、對出家人都是一個好的緣起。
弟子:師父,藥師法門需要一個人用他全生精力來實踐嗎?
師:實際修什么你都得全力以赴!你看我們做什么都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將信將疑。他做著,他還懷疑著、觀察著,他并不是真相信,你看這個效果是啥,將信將疑的作為比較多。
弟子:精力容易分散。
師:就像你開車要回營口,你都不知道路,或者懷疑這個路能不能到營口,你開開停停、停停開開的,甚至開開你會退回來,你都不知道路,你也不知道有沒有營口。他就不具信,信根、信力、信德,你沒有信根,這個信力做不出來,得不到任何的事實作用。
現在人學佛,結個佛緣就不錯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結個佛緣,真正用得上力的深信不疑的人太少了。拿來就用、隨順用的人很少了。一讀,生的都是疑心,用的都是疑心,不是信心。
你不相信,自己觀察,基本都用疑心讀的。信心他隨順就進入了,就進入了另外一個法界、佛的愿力法界。是我們的意識跟他的愿力結合了,才產生一種力量。我們自己的心力、想法與自己的業力,在自己的業力成分上,它就只能是業力,沒有感應,沒有效果。結個緣,廣結佛緣。
弟子:走般舟是“立一念,斷諸想”,這個行持過程中是不是也像走般舟一樣的?
師: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大部分人沒有受過信仰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拿佛法來滿足自己想法,而不是自己實踐佛法。大部分人是我有個想法了,通過佛來表達出來,讓佛法來證實我某個想法,而不是真正信仰了。大部分都是用佛法來完成自己的一個想法,這不一樣。很多人學了佛之后會有怨言、怨恨,為啥呢?基本上就是沒有滿足他自己的想法、愿望。
過去信仰就是感恩的空間,真誠、感恩、解脫的東西?,F在是你滿足不了我愿望,臉一抹,就是仇人了——那跟學佛有啥關系?一點點關系都沒有。實際就是解除我們的包袱、疑慮、業力、負累、積累來了。
就是我有個要求,佛菩薩三寶不過是個傭人一樣,這樣的多。他這樣跟信仰沒有太大關系。信仰存粹是個放松的真誠的交流,把身心真放下了,一點起伏、得失都不計較了,真誠心就出來了,人就特別安樂嘛。你成敗什么,在成敗、業緣、逆順上你心都不起伏了,就安心了。平等安心了,清凈安心了,真實安心了,真誠安心了,無染地安心了,佛法的信心就有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受益于佛法。
現在人,哦,五秒鐘前是個笑臉,你不順他的心了,五秒鐘后是那個臉——你怎么不滿足我的要求、希望呢?你不是慈悲嗎?他會這么說、這樣想。怎么不慈悲,怎么會這樣呢?他不是隨順這個教法,真正休息下來了,安樂下來了。結佛緣是很重要的。
弟子:走來走去打妄想。
師:妄想肯定有。妄想倒不可怕,你要覺悟這個妄想,覺悟每一個妄想,接引每一個妄想,這沒有問題的。沒有妄想的人太少了。
弟子:一個接一個的,太多了。
師:太多了,你福報大,你看你念佛接引了那么多妄想,一個妄想一個眾生,讓它們受到藥師佛的加持,多好。怕妄想沒用。你一個妄想,阿彌陀佛一個完整的接引,藥師佛也是一樣。學佛人不用怕妄想,你不能把人訓練成木頭、石頭,對不對?
弟子:師父,去年短出您教我們的金剛蒙山施食在家做可以嗎?
師:可以。
弟子:我在家做完了,別的居士說你招了一屋子鬼送不走了。
師:那你就不做。
弟子:師父,有人要跟我學金剛蒙山,可不可以?
師:你要會放就可以教人。
弟子:我只會按那個程序來。
師:你要會放,你有那種在慈悲心的引發、信心的給予這上面用力。
弟子:他們說要師父的傳承,我說我是有師父的傳承。
師:你自己要實踐,你自己實踐過才好,自己不實踐,給人家傳承什么?
弟子:“我在山上實踐了五年多,可以吧?”
師:你自己要受益呀!要把益處傳遞給別人,信心、益處。放蒙山,剛才說招一屋子鬼,那都是業障,那不是修行了,那都是罪惡。
弟子:我確實很受益,他們安養院的老人說我……
師:要訓練慈悲心,接引眾生的慈悲心!學佛,你要把發心弄清楚,發心!發心做什么,自己要發心,心外無法,心外無法,不要說鬼神了。
弟子:放蒙山,是不得天黑才能放?
師:天黑天白倒沒關系,關鍵你發心不明白,你光說這事兒,不就是黑乎乎的嘛!不明發心,你心不明亮,心就是一團漆黑。落在事相上,不知道自己心念干啥,就是被事蒙著了。放蒙山是訓練慈悲心,智慧無染,慈悲方便,予眾生施無畏。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怕招鬼?你剛好給鬼布施,多好。
弟子:師父,您講了這么多年凈土,如何能夠加深我們實踐法則的熱情和密度?
師:熱情?
弟子:就是深入實踐法則。
師:最深入就是每一事、每一時、每一個因緣上都可以用??!那最深入了,周遍深入。你說還咋深入?每一時、每一處都知道彌陀的教法,都可以覺悟,這是最深入的了,最細膩,最深入。還要咋深入?
弟子:周遍實踐還請師父舉個例子。
師:每一時每一刻都可以覺悟,都可以用無量光無量壽,每一時每一刻都沒有離開無量光壽,舉啥例子?都是例子。每一時每一刻,舉啥例子呢?每一時每一刻要舉例子嗎?每一時每一刻有啥獨特的?
說這是無邊光、無間斷光,這個光那個光的,講的這個嘛,周遍的事實。我們割裂習慣了,周遍也要割裂一下,每一時處也要割裂一下。每一時處就是每一時處,就是每一刻、每一個因緣。你要深入到哪兒呢?你深的概念是啥?
弟子:感覺平時還有很多放逸。
師:你放逸是你放逸,你跟這個法沒啥關系??!是你放逸啊,你放逸是你的習慣,凡夫的習慣就是放逸。諸佛成就是因為精進成就,我們就是放逸啊,沒有人否認你放逸??!你知道放逸了,已經開始覺悟了。
你要知道每一念每一刻中你這種作為的名字,《意樂人生》中很認真地講過這個:我放逸了,我把我每一念、每一個作為都認識得清清楚楚,也很好??!你可以認真地實踐,那很深入的。你不愿意實踐,說還有更深入的東西,那你找去。
就是我們自己的業報,不能把它偷梁換柱弄成佛法了。你拿自己的業習說這就是佛法,那可不行。因為你沒有實踐,你拿自己感覺去評價凈土了,這不行的。我一聽,這是凈土了,就認為凈土給我帶來了放逸。很多人都會這么說,很奇怪的。你實踐的不是佛法,實踐的是自己的習氣,佛法是個名字、名言。從這一飄,飄過去了,跟你的生命沒有結合,你的意識、做法沒有回入法則上去。
弟子:像師父剛才說的,自己那個心沒有回到藥師佛或者彌陀的心上去。
師:百川歸海嘛,你沒有歸海,你還在你那流淌著,你還自己說清了、說凈了、說窄了、說厚了,說少了、說多了……你還評價著那個東西,那不是大海。說別在途中,說東道西,都是沒有到家。
弟子:把自己的心放在藥師佛的十二大愿上?
師:這我不懂。設我來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你咋個放法你能告訴我嗎?放一放,讓我看看?你說你放的方法?
弟子:師父,這幾天我有一種感觸,就是我以前對佛的感恩心體悟不深。師父來這一段兒,就是覺得師父太慈悲了。對師父的感恩心生起來,人的想法就改變了,為大伙兒的那種心出來了?!?/span>
師:我們生起一念像藥師佛的心,說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他是什么呢?光明照耀無量無邊無數世界,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好。就是我把什么樣功德給予一切眾生呢?光明照耀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的功德給予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好!他是這樣利益有情的心,而不是說我怎樣了。
這個出家師父講我的心怎么樣,他不是,佛的心愿不是放在我怎樣了,是令一切眾生怎樣了。他完全不是一回事。我怎樣了,就很緊張,很難受,這計較那計較,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這樣對頭不對頭,那樣對頭不對頭……哎,回向眾生,回向自己的親人、仇人、有因緣的人、沒有因緣的人,回向自己所有能涉足到的、想象到的、愛憎的,都回向一下?;叵蚴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成就菩提”,最后一句話,總回向。干什么?想到一個人,說令他成就菩提!對這個人不管是愛是恨,就是希望他成就菩提,得到究竟的安樂。你就不在自己心念上計較了。我深入,我淺入、我薄出……你根本不胡扯這些東西了。
我們天天在自己,哎呦,我今天感覺自己大腿一麻、小腳趾抽筋了、走得可舒服了……你說這些修行人有啥用呢?他沒有那個廣大的心、解脫的心,沒有那個慈悲的心。哦,我今天念一句佛號,回向給天下人了,念一句佛號我感覺很感動。佛的心就是要把功德給予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得安樂!你動這么一念,你身心就安樂?!鞍ミ?,我今天腰可痛了,師父你幫我拍拍吧”,這是學佛來了?“我肩很緊”,我是個按摩師???這學佛學的。
弟子:聽懂了聽懂了。(眾笑)
師:我們就隨佛一個愿嘛。設我來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影暢表里,光明遍照,照什么呢?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我這一大堆功德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讓眾生有個參照。他都是回向眾生,不是說我要一個啥感覺,他沒有這個東西。
弟子:我剛才不回答您就對了。
師:不回答你是無明。不為自求,說如是菩薩行此巧方便,心得大利樂。大利、樂,利與樂,什么?因為從一切得失中解脫出來了,他能平等安住于無得無失的法性海中,不為自求,就這么一個最簡單的概念。
我們中國人的教育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對吧?不為自求,你可以很簡單的去嘗試。你看佛菩薩的愿沒有一個說為自己的,你讀哪一個都不是為自己??梢噪S順他的愿去,我的心也這樣跑一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要是一個眾生往生有障礙,我就不成佛。我們也這樣看一看,任何眾生不往生我就不成佛。那你為什么不讓人往生呢?為什么不能往生呢?你不原諒,對吧?不包容,那就不能往生嘛。什么都包容了,周遍的法性心就展示出來了。哦,原來阿彌陀佛的愿就是順法性展示出來,不深刻嗎?不廣大嗎?我們就順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來看一切,佛的正覺就是一切都是往生,一切往生就是阿彌陀佛的佛果——你就這么看唄,你心不廣大嗎?不深刻嗎?不真實嗎?
弟子:這里面沒有一點自己的痕跡。
師:你咋能建立自己的痕跡呢?建立一點就不能往生了。你只要建立就不能往生,你放心,不管你建立啥。
不為自求,你懂嗎?佛的愿力就很簡單,你看藥師佛說乃至菩提、乃至菩提,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乃至菩提。主要是把菩提道業回向給眾生,回向什么?他這所有愿望,后面的小愿都是給你個欲鉤,缺啥了給你個啥東西,讓后讓你成就菩提道業——成就菩提是他唯一的愿望,令一切眾生成就菩提!
因為菩提本成,眾生不知,那我給你個機遇了。法爾本然誰都知道,但是我們不用,我們用的是習氣、放逸、我的感覺,不是用的法爾本然。你要是用法爾本然你就是到家了,到家皆親,他真是很安心,他沒辦法惑亂,沒辦法懷疑!你懷疑的東西沒有,建立不了這個東西。他沒有對待了,他怎么懷疑呢?這個東西破壞不掉的。
從佛誓愿復本凈,日常生活真用功
——2015年保安寺藥師七交流之二
慈法法師 開示
(本篇內容不是在打七中開示,是本次打七圓滿后師父與大家的隨緣交流。)
雖然這個七念兩支香,因為大家參與,使這個佛七有那種讓人感動的東西,就是比較簡潔,也讓大家能在比較寬松的環境中體會到藥師琉璃光如來這種灌頂真言的加持。雖然我們念的不是全咒,但他表達了藥師世尊誓愿的一個內誓。
我們現在讀到他的十二大愿,從第一大愿“愿我來世,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照耀無量無邊無數世界,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一直到他第十二個大愿,稱為利他的誓愿。就是眾生讀到這個誓愿就會知道:藥師佛之所以成佛,是為了令一切眾生,印契一切眾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光明自在威德力。
因為有這樣的福德,才能這樣聽聞;有這樣的聽聞,才有這樣福德的一個事實,來使我們的心即心即佛,或者說心隨佛號而見自心是佛的一個事實,這樣一個功德。他以愿力來印契眾生,喚醒我們,回到這個本來具足的覺性或者說法性上來。有這樣一個誓愿,我們一般讀經典都比較在乎這樣一個誓愿。
“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是他的內誓,就是他自身守護的誓愿。這種自己守護的誓愿,一般不翻譯,在過去就說密誓。什么叫密誓呢?就是自己只能給自己說,不能給別人說。好比說你真正發一個善心,給別人說了反而沒有意義了,就不是那個話了。這就叫密誓,他要自己守護著,他要守護著這樣一個心愿,稱為密誓。
我們念他這種內誓,實際是來喚醒我們內在的一種誓愿,或者說守護道德的一個基本內容。我們又不知道是什么,我們通過念經啊,利益他人誓愿的念誦了解。我們讀到了藥師佛發這十二個愿,說若人在戒法中,發聲聞乘心,乃至說獨覺心者,令入大乘;若不正見者,回入諸佛正見;若是衣食缺乏不健康者,令其健康,令其無所缺乏等等。這都是立誓的。
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往往立誓的心少,站在自私自利的比較狹隘的心這個角度上做人,慢慢的路就走得越來越逼迫,越來越窄,越來越受限制,就是自身自私自利的狹隘的制約。佛這種大愿能拓寬我們心智,令我們慢慢地,實際是在潛移默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在潛移默化自己。你并不知道內容,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內容在講些啥。
翻譯一下也沒有啥,大概翻譯一下。他大概是這樣說,他說他成佛這一日、這個時刻,他所接觸的不管是物質的、動物的、植物的、有形的、無形的,皆能使無量眾生康愈,恢復于這種無上的圓滿的正等正覺。就是遠離狹隘、自私、逼迫,使人恢復圓滿與康樂。就是一切東西都是他治療眾生疾病的最上乘的藥。他發這樣一個愿,就他所有觸及的東西、傳遞的東西都能來醫療,令眾生恢復清凈本具的法性功德或者說心智。他發了這樣一個誓愿,這個誓愿不好給人說,就自己守護著。
我們念藥師佛,一天四個小時也好、兩個小時也好,有這樣一個喜悅啊,是來自于佛陀這種業報的圓滿,我們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修德的圓滿。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性德與佛一定是無二無別的。性本是一樣,沒有差別,用上之異造成了十法界。佛陀依他順性的修德展示了眾生性德的真實,他把性德的真實功用完整表達出來了。我們每個人是占一分、一角、一度、某一個角色,佛圓滿地把他表達出來了。
所以我們在持誦藥師琉璃光如來真言的時間、名號的時間,就會喚醒、印契我們心中本來具足圓滿的覺性,或者說本來具足的法性。
這樣一個藥師壇城也好,過去藥師七佛,乃至說十二藥叉大將,大家有這樣一個環境來持誦。沒有環境的地方想這樣作為十分難得到這樣的氣氛、這樣的功德、這樣的利益,十分不易的。這必然是取相眾生所得到的一個最佳環境了。
所以說大家要是真有這種發心,要是知道這樣一個利益,那在日常生活中真是用功的地方,要常憶念藥師佛的這種愿力與功德,常來感恩于佛,禮敬于佛,憶念于佛,會使我們的生命變得健康有力,把具足的功德運用出來,而不是殘缺的、割裂的、對待的,就使我們變得有力、自在、明亮、安樂,能給其他人帶來這種明亮、自足、安樂的東西,這個是最最重要的!
雖然是這么個很約簡的一個七,因為我們比較寬松,大家也就比較喜悅。像我們三學寺,平時有信仰的人能到一起,打一個七啊,念念佛啊,都是對我們很有意義的。
很多人說我是念阿彌陀佛的人,我是專念阿彌陀佛的人。那藥師佛、藥師經上講的分明,我們能持誦這個經典,能禮敬藥師如來世尊,那臨命終時,就是我們沒有決定、模糊,他會派八大菩薩,文殊等等,來護送我等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助緣,因為大部分人是未定的。說我鐵心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盡此一生決定無疑不作選擇了——這樣的人很少,將信將疑的多,讀藥師經無疑地給我們一個決斷。說阿彌陀佛垂手接引,藥師佛在背后讓八大菩薩推著我們過去了,這樣給我們前后的教法的同一抉擇,十分難得!
現在你說你往生東方琉璃世界,去見藥師琉璃光如來本尊,來修這個法,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彼國與西方極樂世界等無差別!雖然藥師琉璃光如來世尊、日光遍照、月光遍照或者清凈海眾,那邊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凈海眾,名字有異,但其國土功德無二無別,一旦往生一佛國我們就能在十方佛國通達無礙,因為那是報土。
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是濁土,就是我們這個色身是粗重身,想與十方世界的佛陀結緣,障礙比較大。這個身不會飛行,也不會變化,念頭什么地方都可以跑,但是這個東西就把你抓得死死的。我們一旦往生佛陀報土,得自在身,你就可以同時分出無量的身,到無量的國土。
有人說我在這個娑婆世界還有很多事業、人情、愛情、仇恨、業力、遺憾沒有完成——你要是往生到極樂世界或者他方佛土,可以分身來完成你所有未了的因緣、情緣、事緣、雜緣,完全可以,他不妨礙你這些因緣的完成,你主要是不再迷失了。就這一個保證,是我們當生彼國、當抉擇于往生彼國的一個最殊勝內涵!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輪回容易迷失,一旦迷失,阿貓阿狗也可能是我們未來的名字,你就不能得自在利益。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在佛的報土我們能分身化現,可以于無量世界中同時顯現,我們可以同時去完成很多業分。說我要做事業,你也可以分身來這兒完成事業;說要完成婚姻,你可以到這兒完成婚姻;說我要完成過去的一個債務……什么都可以,但你不會再迷失,因為那是分身所應化的東西了。
我們在這個世界的業報是沉重業報,十分容易迷失,人身很難得,但是容易迷失。人身難得,容易往生極樂世界,容易選擇,我們有選擇力,這是我們人類不可思議的福報因緣。
我感到應該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憶佛念佛,憶佛的功德與誓愿,知道往生彼國的功德與利益。其他的一些習慣、作為在這種作為中你慢慢地融化,慢慢地淡化,人生慢慢地清晰、舒展、明亮、有力起來,這樣人生就不辜負??!所謂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你說得有力,用得有力,做得有據有力了!
要不然我們做不到。不要說報四重恩了,自身就對不起,我們自身的良知都不夠,會把自己這種有限的生命浪費在惡業、迷失、痛苦、掙扎、灰暗之中,那對自身就沒有真誠與良知!
你們在這個地方打七念佛很好的,實際我也很珍惜這樣一個機會。有時候人的這個被迫性,業力深重啊,就是雜事太多。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真是要多親近藥師佛!我們的父母啊、妻子啊、丈夫啊、親人啊、子女啊,是一世之緣,說散壞就壞了,是一時緣,說變異就變異了。要是說我們與藥師佛阿彌陀佛這些佛菩薩結個勝緣呢,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我感覺通過這個七大家對藥師佛有感動啊,能多憶念佛陀世尊的功德愿力真是十分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是真用功的地方,遇到事情了,你簡簡單單地念一句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諸障消除,善根生焉,這是真實不虛的!真正能完整讀一遍經,你諸多的煩惱最少會淡化、稀釋掉,你諸多的迷失與困惑最少有一個提醒。
我們要尊重于法則!因為這樣一個七,我們有一點點的喜悅也好,心靈的喚醒也好,還是把他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力度是最大的!專門來念佛,這樣一個過程看著容易,嚴格說不容易,就是眾緣聚集到一起也不容易。很多人有家務事啊、工作事啊,這樣的事情那樣的事情,根本分不出來身。我們這些人能到這個地方念念佛,參加一節課兩節課,對心靈是一種呼喚也好,實際皆是藥師佛的威神、威德、愿力所成。
你要常這樣思維呢,你就會生起感恩心,你于佛的威神、善巧、心里有所通達,有所交流,這樣能成熟我們的善根。日常生活尤為重要!那怕一天我們就念十聲、念一聲,來憶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世尊,這比打七的力量要大得多,因為他實用嘛!
在日常生活中的法則是真實法則!他真正地會讓你感覺到佛法是有益于我們的生命,有益于我們的生活,有益于家庭,有益于他人!而不是說我一定把家務事什么都放下,不管了,來這樣那樣——那有時還起副作用,家人會有那種反抗或者誤解、對立等等。
要把他用在日常生活中,明年的七你可能就很好打。為什么呢?你善緣多!家人、周邊的人、單位的人可能都會支持你,因為你的善緣,他是親切的,他是安樂的、條理的,他是調柔的,他不是那種僵化、相互沖擊逼迫的東西,他有調柔的內涵。
鼓勵大家打完七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多來稱頌藥師琉璃光如來這種甚深功德名號,喚醒自己的善意、善緣、智慧的力與用,做一個智者,或者說做一個有智慧的人生實踐者,那不辜負于我們這樣一個短暫的人生。好,謝謝大家!
?
?
?
?
?
?
?
?
普為出資讀誦受持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涂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其佛本愿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