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頭
博士博士,您看那些人在海邊巖壁上敲什么呢?看起來不像來游玩的游客呀。
他們呀,是來海邊進行地質學實習的老師和學生們,是喜歡研究石頭的一群人呢。
博士
小石頭
哦?研究石頭?
對呀,每年夏天,這北戴河的海濱不僅接待了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也是這群敲石頭的人向往的地方啊。
博士
小石頭
哇!我好想聽聽他們的故事!
這一次專門請到了他們的指導教師謝智老師,就讓他來為大家講一下這其中的故事吧!
博士
小石頭
歡迎謝老師!
嗯你好,那我就首先簡要介紹一下“地質學實習”吧。
引子
他們在那里做什么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羅盤、地質錘、放大鏡
圖/知乎日報http://daily.zhihu.com/story/4021450
地質三件寶往往能勾起所有地質人的共同回憶——是的,那群敲石頭的人稱自己為“地質人”。他們為著不同的探索目標,或是勘察布線,或是找油找礦,或是采集樣本,或是分析構造,走向地球表面的各個角落,用自己的工具和知識去看懂巖石的故事。
而在成為一個真正的“地質人”之前,他們還都要經過相應的磨礪,當年輕的他們剛剛在教室里被大量地質學知識輪番轟擊后,需要試著走出學校,走到野外,學著他們前輩的樣子,一塊塊敲擊巖石、一步步練習思考。把課堂知識運用在野外學習中是這些年輕的地質人不容缺失的經歷,也便是我們所說的“地質學實習”。
而北戴河——這個中國北方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也便是如今很多年輕地質人的“第一次”。海風伴著敲擊石頭的聲響,那個涼爽的夏天想必也成為了他們一生難忘的記憶。
秦皇島實習基地的位置
圖/百度地圖
二
搖籃
北戴河的前世今生
北戴河作為一個地質實習基地的故事,是從1979年開始的,當時的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相繼在秦皇島山東堡地區建立了固定的地質實習站,并以此為基地開展學生的野外實習工作。這里的地貌形態多樣,巖石類型豐富,有很多出露明顯、易于觀察的構造現象,從基巖海岸的海蝕地貌,到河口三角洲沉積、河流階地,再到北部丘陵山地中的褶皺與斷層,多年間這些觀察點已經成為成熟的教學場所。
小石頭
謝老師您曾經經歷過北戴河實習嘛?當時是您的第一次實習嗎?
我和大家一樣經歷過北戴河實習,也去了和如今一樣的教學點,盡管當時是“第二次”,但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呢~
小石頭
當時您們的條件非常艱苦吧
艱苦?當時并不覺得很艱苦的,雖然相比現在的條件還是差多啦,但相對的,我們也有些如今不能體驗到的經歷呢。
謝老師
哦?好想聽聽那時的故事啊~
80年代的北戴河啊——
謝老師
80年代的北戴河基地
圖/取自1985年實習學生素描
1980年代末參加實習的謝老師,看到的是遠離城市的村莊、沒有被開發成景區的海灘、和一排排簡陋的磚瓦房。初建不久的實習基地,有著活在我們父輩記憶里的“地質生活”應有的樸實摸樣,他們住宿條件簡陋,交通工具是卡車與雙腳,沒有小吃沒有外賣只有簡陋的食堂,更加沒有各種的電子設備以供消遣……
但是盡管如此,不同于校內的緊張學習生活,他們的北戴河實習卻有著真正“度假”之意味。相對來講實習任務輕松,在聆聽老師趣味十足的講解時,還能有很多體驗海濱風光的機會。那時的北戴河并無大量的游客,也少有被圍欄阻隔的海濱浴場,幾十公里的海岸完全是充滿樂趣的天堂,從海浴到沙排都是可以選擇的活動。另外,在向常駐于此的老師探聽好潮水漲落時間后,“趕?!币沧兊每赡埽菏睾蛑顺钡臅r間,沿著沙灘走到最近的基巖海岸,從巖石的角落里尋找生物的影子,然后將捕到的新鮮蝦蟹、貝類帶回到基地里的廚房,簡單地烹制后,大概便是屬于實習最鮮美的回憶了。
在老師們經歷的眾多實習中,食宿的艱苦均已被視為平常,但有關風景和游玩的記憶過于鮮明,讓那個年代的北戴河實習實質上與眾不同。盡管并不對于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的實習,但北戴河還是被人們冠上了“搖籃”的名號,它承載著那時以來一代代從事地學的人們對于“實習”概念的最初記憶。
2017年的北戴河基地
攝影/許可
近30年過去了,北戴河基地仍然在原來的位置,但人來了一茬又一茬,建筑也翻新了一次又一次,食宿環境亦遠非過去所能比擬。房間換做了普通寢室,卡車升級為客車,建起了明亮干凈的教室與食堂,原來的荒灘也搖身一變成了小區與公園。盡管沒有了趕海和進廚房的體驗,但實習過程仍然輕松歡樂,涼爽和海風和看不厭的海景就在眼前,更便捷的交通方式讓我們更快捷的抵達各個目的地,而其中很多地方本身已經成為了景區的一部分。連同著輕松的授課方式、同學們久違的交流一起,北戴河仍然作為一個合格的“地質學搖籃”存在著。
小石頭
老師您覺得這個“搖籃”是什么意思?
輕松愉快,而且為今后的工作有一個起始的象征概念吧,但這也并不是最實在的意義。
謝老師
小石頭
那么您認為這第一次實習的特殊意義在于哪里呢?
實習的意義,首先要和學校里的生活不一樣……
謝老師
小東山海岸,同學們一起徒步前行
攝影/許可
第一次實習,也是同學們第一次脫離固有的學習環境,一起體驗陌生環境的過程,而這種體驗本身便構成了實習的特殊意義,在北戴河如是,在任何一個其他的地方亦如是。平時可能毫無交流機會的同學,在極短的時間內共同吃住、共同跋涉、共同工作,有機會進行全方位的豐富交流,便得到了一種拓寬人際關系的可能,而這對于大家都是充滿驚喜的體驗。同樣作為大學期間的獨特經歷,實習的故事會為大家提供大家共同的經歷與談資,那些遭遇過的驚險和不堪在多年以后甚至都會變成可貴的財富。
雞冠山上,同學們在唯一的樹蔭下一起休息
攝影/許可
至于實習的內容,大多數人并不能最終記得,北戴河見到的大量火成巖、海蝕地貌更可能與今后大家的工作毫無關系,畢竟搖籃中汲取的營養并不是成年后奔跑的動力,這時得到的思考方法與對世界的認識才是延續一生的重要力量。同樣的,實習中最重要的教學目的便是學會“地質學思維”,這種思維是對石頭的“拷問”,即學會尋找一個合適的角度,從更廣闊的視野中尋找線索,試圖分析出超越當前時空范圍的,與巖石相關的過程。它需要多次實習中大量的觀察實踐,才能最終形成,相比于室內的知識學習,這是所有作為“準地質人”的大學生們最需要加強的地方。
小石頭
說了這么多,我還是不明白,“地質學思維”是什么~
簡單來說,就是要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個以巖石為主角,各種要素都完整明確的故事,這也是實習時老師要一定能做到的事情呀——
謝老師
三
師者
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在這個星球上,最古老和最宏大的故事,便是關于石頭的故事了,我們只能觀察到它們暴露在地表的極小部分,體驗它們經歷的漫長年代中的瞬間,竟然試圖講出與它相關的全部故事!這并不完全是癡人說夢,而是地質學家們所做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地質實習中老師需要帶領同學去探索的。
就像下面這個簡圖表示的那樣,“地質思維”要求我們通過巖石的表象去看到其內在蘊藏的過程,反推“這個東西是怎么來的”,故事里面要包括它原來是什么樣子的(巖漿?沉積物?),在什么時間點由于什么原因(地殼抬升與下降?區域構造運動?地表氣候的變化?),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噴出/侵入?風化/沉積?變質作用?),才一步一步變成現在的狀態。
巖石轉化示意圖
圖/百度百科
野外實習對老師最大的考驗,莫過于敘述一個準確并生動的故事,要能夠抓住故事的關鍵點進行重復,同時說明推出這樣一個結果的根據??雌饋硐袷禽p松地“編出”一個故事,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破案的過程,需要縝密的地質思維以及完善的資料準備,對于老師來講每一個細節過程必須保證真實、正確,經得起嚴密的推敲——成分、巖性、物質組成、年齡、里面的變化,全部容不得絲毫差錯。查閱大量資料,篩選出重點的部分,然后組織語言從最容易引起興趣的地方講起,這樣才能最終讓同學們形成鮮明記憶。
正是因為這些在野外實際看到聽到的故事,相比課堂上的知識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利于同學們“地質思維”的形成,才使得這成為了對帶隊老師的某種考驗。
你看到了什么?
攝影/許可
而最終,地質思維和講故事的能力,都是需要同學們在老師講故事的帶領下,自己慢慢掌握的。在經過實習的訓練后,對于一塊石頭,我們再不能如同走馬觀花一樣只是“看到了”,而是要去認真思考“它是什么巖石?它為什么在這里?什么時候開始在這里的?為什么長成這個樣子?”,這會逐漸改變我們看東西的方法和視角。
比如上面圖里那塊形狀異常的巖石,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要想講一個故事,你至少要看到這些:首先要認識礦物并根據礦物組成和結構特征得到——這是一塊花崗質巖石;然后根據周圍同質巖石的連續性可推測——它形成于新太古代的大規模侵入作用;再看它的形態可以判斷——這是典型的海蝕結果,為拍岸浪掏蝕形成的海蝕凹槽;最后環顧四周,發現其處于老虎石地區現代海平面以上6-8米位置,巖石性質和海蝕特征與當前的老虎石一致——一個故事便在這里了。
在距今25-28億年的新太古代,如今的華北地區地下熱流涌動,一千多度的地幔熔體加熱了地殼,使得廣大區域內地殼巖石熔融、上涌,就像油滴在水中緩慢上升,然后在地表之下幾公里停滯不前、慢慢冷卻,形成體積巨大的堅實花崗巖體。經過了不知多少億年的地質活動,這其中有板塊的漂移、地殼的抬升與下降等等,這些花崗巖終于露出在地表,并恰好在海濱形成基巖海岸,接受海浪的拍打與侵蝕。最后一次抬升已是距今很近的第四紀,這塊巖石就是在那時離開了海平面,來到了現在的位置,它遠離海浪靜靜地立著,卻仍難以忘記那億萬年來,充滿巧合又注定轟轟烈烈的故事。
如今正接受侵蝕的老虎石
攝影/許可
在習慣于像老師講故事那樣去思考之后,經歷實習的同學們似也染上了所謂地質學的“職業病”,當看到石頭時,腦回路中會首先有這些詞語匆匆飛過:顆粒粗大/結晶好/侵入形成/噴出形成/風化/剝蝕……
小石頭
看來大家再不能簡單地欣賞石頭了,甚至覺得有點遺憾呢~
哈哈,應該說這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到了門道,石頭才更有意思呢。
謝老師
小石頭
那么老師,未曾接受訓練的真正的游客,也有機會一窺這“門道”嘛?
這就是現在新興的“地質旅游”吧,在旅游過程中深入了解自然現象里的故事,不光看到風光美,還能看到內在美,也未嘗不是很令人享受的體驗。但要做到讓普通游客都能感興趣,并一定程度上理解其內涵,也是對地質導游們不小的挑戰。
謝老師
小石頭
地質導游?那您能客串一下導游為我們做一下講解嗎?
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謝老師
地質旅游的講解和老師對學生講的故事有那么幾分相似:首先第一句十分重要,它要有趣,讓對方有興趣,再進行演繹與發揮;另外講的時候不能太專業,要用淺顯的方式將一個故事描述出來,這樣才能讓對方有機會記住這個故事;如果對方有相應的追問,則繼續描述下去,如果沒興趣便也可到此為止了。
遠看鷹角亭:為什么叫鷹角?
這片巖石為何和周圍的不一樣呢?
攝影/許可
走近鷹角亭:為什么與海岸有陡直的崖壁相隔?
攝影/許可
石頭和石頭是不一樣的。倘你相信這種不同,上圖里種種問題自然是一個很好的新世界的入口,你也會因為用心傾聽了專屬于這些石頭的故事,而得到一段與眾不同的旅程。想知道問題的答案,不如尋一個明朗的夏日,親自去到那片海岸,走到它們身邊,再聽石頭君同你述說罷。
四
野簿
記錄實習的意義
除去上文所說的“地質三件寶”以外,還有一個物件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離手的,那便是野外記錄簿,常常被地學人偷懶地稱為“野簿”,它并不是認識巖石的工具,但它是野外工作最完整的真實記錄。
野簿靜靜躺在老虎石的偉晶巖脈上
攝影/許可
“本簿為地質工作的原始資料,,使用者應嚴守保密規定?!毙⌒〉挠财ぜt本有個巴掌大,打開來卻是這樣一行嚴肅的字,每一個首次擁有野簿的人也就知道了,每一筆都是馬虎不得的事情。大家有理由要求自己的野簿兼具準確性與觀賞性,能夠為實習本身提供更厚重的價值,但顯然這并不是大家都容易做到的。
說到野簿,?
謝老師
小石頭
嗯嗯,是去年出版的吧,但是因為感覺一定很深奧晦澀,沒鼓起勇氣去看誒。
不過在地質人看來啊,這些由野簿整理出來的文字,倒是十分接地氣呢。
謝老師
從野簿的角度去撰寫回憶錄,是一個獨特的選擇,但它確實有其合理性,在成千上萬的地學工作者眼里——同樣都做的野簿,會有什么不同的故事呢?大家都會抱有一種期待,并最終發現這些野簿里,也確有些不同于常人的亮點。首先這些記錄相對完整,能夠穿起溫總理青年時代到中年時代整個地學工作生涯,有地質學的借鑒意義;其次其中不少記錄圍繞著某一項工程,不僅僅局限于對地質工作的記錄,還包含所見所聞的細節,立體地包含了很清晰的時代烙印,有一定歷史意義;最后由于筆跡工整、繪圖準確,且敘述了在艱苦條件下恪盡職守、不放棄對自己要求的故事,對于青年人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圖/http://www.sohu.com/a/73310961_119895搜狐網
并不是每個人的野簿都能達到這種記錄水平,其能有時代性的意義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巧合,但另一方面講,讓自己的野簿擁有“回憶錄”的價值,也是每個手拿小紅本的人應當有的自我要求。
,謝智老師起身到書架前,輕快地取出了一本外表略有些破舊的小紅本,翻開內頁則已明顯泛黃,但整潔的鉛筆字還可以清晰辨認??赡軠乜偫?0-70年代的故事太過遙遠,但面前這20多歲的本子里,記憶由工整的素描攜帶著直接沖擊到腦海深處——鴿子窩、湯河地塹、老虎石連島沙壩,讓人仿佛可以直接走進里面那個波浪聲為背景的夏天。盡管技術的革新讓素描不再如過去那樣重要,野簿仍然是所謂實習意義所最終能依附的具象。
雞冠山頂的合影
攝影/夏瓊霞老師
當然技術的進步也給我們帶來了另一種優秀的具象——數碼照片,我們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后的野外工作回憶將更容易保存,這些經歷也會更加輕松愉悅,但野外實習與其帶來的地質思維和優秀品質,仍然和舊日一樣,須臾不容輕視。
小石頭
老師,我有時候會很好奇,像您這樣做地學研究這么多年的人,是因為對探索地球奧秘的執念才堅持下來的嗎?
不會不會,那個主題太宏大了,如果非要說的話,倒確實有那么幾分興趣與好奇心的作用吧——
謝老師
五
人生
一喜歡就是一輩子
你的腳底下,老不死的地球一直都在那里,人類對它的探索卻比你想象中要淺顯許多,相比于我們兒時會問的“地球的奧秘”本身,科學家們更關注的是地球內部某一個階段、某一個點上的地質過程。這樣看似小區域的探索,卻常常是一個人一生的工作,但不要小看它們——也許正是全球所有人“渺小”的研究連綴起來,才最終幫助我們呈現出地球的奧秘。
地質錘留給海灘的痕跡
攝影/許可
“人總是要做點事情的,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如就一生堅持下來?!?/strong>
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更何況,還不時有機會到野外去,去見沒見過的東西,去體驗未經歷過的生活——像在北戴河的時候一樣。
謝智
1969年出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副教授。1992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專業,1998年獲得中科大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此后在中科大工作至今,1999年起主講本科生“普通地質學”課程,多次帶領學生進行野外地質實習。主要從事放射成因同位素地球化學方向研究。
撰文/許可
排版/時塵
特約采訪/謝智老師
責任編輯/許可
石頭工作室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投稿郵箱:dr.stone@u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