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凝塊的處理是檢驗人員必備的技能。
來源:齊魯醫學檢驗
有一次在檢測一個患者的腫瘤標志物時,做了三次,實驗結果都沒出來,一位老師告訴我,這個患者的標本出現了凝塊,去除兩次之后,結果出來了。由此可見,標本凝塊的處理是檢驗人員必備的技能啊,血常規檢查也不例外。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醫學檢驗中的基本檢測內容之一,而血細胞分析儀正是目前血常規檢查中最常用的檢測儀器。血細胞分析儀的標本為抗凝全血標本,那么標本采集及抗凝劑的使用是血細胞分析儀使用前質量控制的關鍵所在,在這個過程中最應該避免的就是標本凝塊。
血常規標本的凝塊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肉眼可見的凝塊,一般是由于操作不規范或容器不合格引起的;
2、肉眼不易察覺的血凝塊或血標本凝固,臨床上采集小兒及尿毒癥患者的血常規標本時會發生。
血常規標本中凝塊的存在,會帶來檢驗結果的不準確,因此需重新抽血。這不僅延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給患者造成再次抽血的痛苦,同時還會對儀器造成一定的損害。血凝塊無論是在血常規還是生化、免疫檢測中一直是一個頭痛的問題,現代化檢測儀器也在不斷從技術上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但在血細胞分析儀中凝塊的存在本身就影響了血常規的結果,即便使得凝塊消除也無法保證測得結果的準確性。這也就意味著只能通過分析前的質量控制來防止凝塊的產生。
在標本采集中,為避免血常規標本凝塊的出現,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認真選擇采血器具:采血前仔細檢查真空采血管內抗凝劑劑量是否合適、橡皮塞有無松動、采血管是否完整無裂縫等。
2. 采血時應選擇粗直且有彈性的靜脈。3歲以上患兒選擇肘靜脈或大隱靜脈,肥胖者和3歲以下外周靜脈穿刺困難者可選擇股靜脈或頸外靜脈采血。
3. 采血時機選擇合適。對于血液粘稠度高的患者,可推遲抽血檢查,因為經過補液處理后血液相對被稀釋,不易發生凝血。但對病情較重或高度懷疑敗血癥或其他嚴重感染,為盡快明確診斷必須急查時可選用股靜脈采血,且抽血速度和注入試管的速度要快,并立即搖勻。
4. 血標本抗凝劑充分混勻:采好血后立即將試管放入雙手掌來回滾動,輕輕搖勻或將試管加塑料塞后上下緩慢顛倒6~8次,使血常規標本與抗凝劑充分混勻,但不可用力搖晃,以免人為造成血球破壞而發生溶血。
5. 不同種類血標本,采樣順序應合理。同次多管采血時,應先理清各種試管,如用采血針采血時應先采普通管,最后采抗凝管,這樣采完抗凝血后,可用最短的時間將血搖勻。若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后應先注入抗凝管搖勻后再注入普通管內。
歡迎投稿到小編郵箱:
yxj_jy@yxj.org.cn
?來稿郵件主題為:【投稿】醫院+科室+姓名
業務合作:021-5854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