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密宗之斷惑證果
第六節 密宗臆想之無我證量 第六節 密宗臆想之無我證量 密宗每以心想無我,即謂已證無我:《《夫無我有二:一、眾生無我,二、一切法無我。如修無我,先想我死無常;能將我死無常想得透徹,則我執自破。但在佛地之前皆不能全無我心,足見我執之不易破也。行者當想一切法與一切眾生既然自性本空,則真我從何而得?我且不真,遑論形相?可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昔蓮花生大師曰:「一切法空,一切眾生無我」,古來之佛莫不如此稱說也。因眾生從無始以來皆執我為實有,是故流轉輪回,萬劫莫拔,良可哀也。,向其求一切法空之理。因一切法空之道明白,則身三可得,斷心可有也?!贰罚?2-72~73) 然而密宗古今諸師其實皆未證得無我之法,上至梅紀巴、畢瓦巴、月稱……下至阿底峽、蓮花生、宗喀巴、,迄無一人證得無我法也;所以者何?謂彼諸人皆同以雙身法中之樂空不二、樂空雙運中之觸覺、及其中之覺知心無形無色,而作為空性故;月稱、宗喀巴、,則皆墮于意識心我見之中,而自言能斷已斷我見我執,實無真義可言也。如是密宗上師等人之「證量」,具載于密續之中,乃至口訣相傳至今而仍不斷,俱墮常見外道之「常不壞我」中,而自謂已離、已斷「我見」,皆是誤會佛法「我空」之旨者也。 藏密黃教諸中觀師(譬如印順法師、、宗喀巴…等人)更以「外于如來藏之一切法空」為最究竟之佛法,而墮于斷滅見及「無因論之一切法空」中(請詳見拙著《邪見與佛法、楞伽經詳解、真實如來藏、我與無我…》諸書中之辨正,此處勿庸重述),而不知「一切法空」之理乃依于「蘊處界有」而生;要依「蘊處界有」之法,方能有一切法空之理。是故一切法空依蘊處界有等法而有,屬于現象界之三界法,是故一切法空說非是真實佛法,此理乃是二乘所修之世俗諦,此理不能言及第一義之實相故。 更可悲者,謂東密及西藏密宗各派,甚至連最基本之二乘法世俗諦之無我空,亦不能證得,遑論佛菩提之修證?何以故?謂東密諸師悉未證得如來藏故,亦不解十八界空相之世俗諦故,墮于覺知心中故。而西藏密宗則皆以明體為實相法故,妄以為:依于觀想所生虛妄之明體,可以修成佛道而證實相故。然明體實乃妄想所生之內相分境,乃是依他起性法中之「再依他起性」之法也,依意識心之觀想而生故,意識是依他起性之法故。 亦謂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中之淫樂相應之覺知心,其實正是依他起性之意識心,并非樂明無念時即變成佛地之真如也??v使雙身法真能修成佛果者,修至「佛果」時之覺知心仍是意識故;然佛地之第八無垢識乃是自無始劫來即已存在之法,非如密宗所說之由覺知心意識轉變而成者也,佛地真如是本住法故,與意識心同時同處而運行不輟故,非因修行而后出生者故,非因滅卻意識覺知心而后始有之心故。 西藏密宗各派既皆同以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之覺知心作為常住不壞之法,則墮常見外道法中,與常見外道所說之「一念不生常而不壞」之覺知心為同一心也。由是故說:密宗諸派皆未曾證得二乘法之世俗諦,亦皆未證得大乘法中之如來藏也。未知未證七住般若慧之密宗,而以種種佛法名相,而以明點及覺知心作為實相心、作為如來藏,所說實無可信之處,所言證圣之言即成虛妄之語,皆是勇犯大妄語業者也。 密宗復以心想「空安不分、一切法空」而一心不疑者,即名為已成羅漢,不知應斷我見、應除我執,而自以為已斷我見、已除我執;邪謬至此。嚴重缺乏佛法知見,皆處凡夫位常斷見中,而反貶抑顯宗行人之依法正說、依法正修、依法正證者為因地修行,為證量粗淺,殊不知密教諸師悉皆誤會顯教之法,完全不解顯教之「二乘、通教解脫果」,亦復完全不解顯教大乘之佛菩提果。譬如密宗上師作如是說: 《《幻身之道得后,幻化始來。修法之人須先修起分,起分修好乃修正分之初步工夫,初步工夫修成后始修幻身。如有疑心,即為不清凈之幻身。于「空安不分」疑心全無時來,自己身體完全為佛身,如海中之魚出來一樣清凈者,此身也。是時一心平定坐,一切皆不問;下座之后亦仍「一切法空」,與幻化時同。凡屬有情,不論巨細,皆視為佛;即一蟲之微,亦視作佛之化身。一切空處器物,不論大小皆視為佛之壇城,此種想念不可一刻離懷。茍能如此一心不疑者,即與佛無異矣。是人在顯教理上,謂之羅漢,因其煩惱已除也。蓋在密教中,疑心去則煩惱亦隨之而除也;在顯教中,疑心去后,尚有一百十二種煩惱待除,煩惱除盡始是羅漢。藏經中『根本經』云:見道來后,其人即成圣人,生死之苦除矣?!贰罚?2-223~224) 如是,密宗以思想「一切法空、空安不分」而不疑者,即成圣人,而不在斷我見常見下手,不斷除「離念靈知常住不壞」之邪見,不知「離念靈知虛妄」之理。學人當知:二乘解脫道之修證,并非打坐時心中作「一切法空」之想、即可證得解脫果;而是在坐中及一切威儀中,詳審觀察覺知心之虛妄、觀察處處作主之意根虛妄,如是斷除我見與我執,方能成就解脫果。若如密宗所說之坐中作「一切法空、空安不分」之想者,仍墮意識心中,始終不斷意識我見--始終認定覺知心為常而不壞之我,正墮常見外道所未能斷之「常見見」中。常見見之「我見」尚不能斷,何況能斷我執?我見我執不斷,尚不能知顯教初果分證解脫之境界,而言能知阿羅漢所證之解脫果者,無有是處!由上所舉一段言論,即知密宗悉以所想為真,而非現觀與實證佛法之宗教。 是故應成派中觀師如月稱、宗喀巴、、印順法師…等人,悉以為能觀察「一切法空」者即是有證量之人,是故印順之徒眾等人否認佛教界所說「印順法師是學問僧」之評論,而認為印順是有般若證量之人、非唯研究學問而已。然而印順等應成派諸中觀師,既皆否定第八識如來藏,而般若諸經所說真旨則以第八識如來藏而說,所說般若中道諸理乃是「非心心、無心相心、不念心」之第八識體性:般若以第八識心為體。印順等人既否認第八識,則顯然不懂般若,未證悟般若,有何證量之可言者? 月稱、宗喀巴、、印順…等人復又否認第七識意根之存在,則佛說之十八界,已被印順宗喀巴等人改寫為十七界,由此以觀,印順是否為「有般若證量者」?于此已明,何須彼等徒眾出面否認「學問僧」之名、而高舉其佛教界之地位? 復次, 佛說:「往世意識不能來至此世,此世意識亦不能去至未來世」,謂意識是依他起性心,若無有五色根出生完好存在,則如來藏亦不能生起意識覺知心;是故覺知心唯能依于此世之五色根為俱有依而起,不能離此世俱有依五色根而起;此世意識覺知心,不能依往世或來世之五色根而起,往世五色根已壞故,來世五色根尚未出生故,是故意識覺知心不能貫通三世、不能來往三世。 猶如意識之不從往世來,亦不能去至后世,唯有一世;如是,前五識亦皆隨于意識而不能去至未來世,亦非從往世來至此世,是故前六識皆唯能依如來藏藉此世五色根所生中陰身之微細五色根,而現起于中陰階段;中陰身受生之后,前六識悉是死已永滅、唯有一世,永不復現。 宗喀巴以明點及雙身法之樂空「智慧」作為聯系三世因果之本體,。然而此說虛妄,謂明點乃依意識而生起,雙身法之樂空「智慧」亦依意識而有,非可外于意識而獨存也。既依意識為俱有依,則知非是本有常住不壞之法,意識本身已是依他起性之緣起法故,明點及樂空之慧復依意識而起,則是依他起性中之再依他起者,云何可以顛倒建立為意識心之所依法,豈非顛倒黑白、指鹿為馬之說?如是依他起之無常法,云何可建立為常住不壞之本體?宗喀巴之顛倒白癡與無智,已非嚴重而已,實已至于難以想象之地步也。 、印順……等應成派中觀師,依于現實常識,明知意識不能來往三世,為防否定第七八識而致死后成為斷滅,為防「違背因果法則」之譏,為防他人斥其為斷滅見者,乃于否定佛說之第七八識后,另行建立「意識細心」說,主張有一不可知、不可證之意識細心或極細心,作為三世因果之聯系者,以免墮于斷滅論中。以如是建立故,又復墮于十八界之意識界中,仍然未離常見外道之常見法。 印順雖言:「意識而加以不可知、不可證之說,當然有別于常見外道」,然而 佛說意識心時,于四阿含中處處皆作是說:「一切粗細意識皆意法為緣生。一切粗細意識皆可知可證?!篃o有不可知、不可證之細意識,迥異印順、、宗喀巴「有細意識不可知不可證」之說也。 復次,若有細意識而不可知、不可證,以此為三世不壞之心,作為連系三世因果之主體識,則此不可知不可證之細意識應是實相之心,則應是可知可證者;若非實相之心者,云何可能是三世因果之聯系者、之主體識?若非可證之心,則印順所說即成無義,不可知、不可證故;亦應釋迦佛非是證道之人,尚有細意識不可知不可證而未能證故,則非是一切智者,則非是已成佛道者。如是印順與宗喀巴邪謬之理,可建立其說為佛教正法耶?抑不可建立其說為正法耶? 審如是,亦應印順非是證悟般若之人,所說之法未曾親證故,尚有不可知不可證之細意識未曾證得故;亦應印順是戲論者,佛所說法皆是可證之法故,印順所說法是不可證者故,唯是想象故;亦應過去無量佛是未成佛者,非是「一切智」之智者,尚有印順所說之不可知、不可證之意識心,而彼諸佛悉未能證故。是耶?非耶?有智之人盍共思之! 復次,不可知、不可證之法,可是佛法耶?既非佛法,則「不可知、不可證」之說即成戲論,與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悉皆無關故。如是,印順以不可知、不可證之戲論法而作言說、而言佛法者,云何彼諸徒眾可美之為「于般若有證量者」? 如是種種過失,顯示月稱、宗喀巴、、印順等應成派中觀師,個個皆是臆想佛法之人,非是實證真修之人也。所以者何?謂二乘羅漢尚須親自觀察第七識意根之虛妄(雖然意根能從往世來至此世,復能去至未來世),而后斷除意根之我執,非唯斷除「意識常住不壞」之我見而已;如是聲聞涅盤之修證,具載于四阿諸經中,現仍可稽;而彼印順、,竟能否定四阿含諸經中所說之意根(第七識),而謂為無,而謂為佛滅后之大乘法經典中所創造者。然后又復建立不可知不可證之意識細心說,取代佛于四阿含諸經中所說之第八識如來藏,作為連系三世因果之主體識,則是以建立之不可知證之本體論,取代 佛說之可知可證之本體論,謂之為嚴重破壞佛教正法者,誰曰不宜? 如是宗喀巴、、印順…等人「睜眼說瞎話」之言語著作,云何可信?云何彼諸徒眾可稱:違佛所說阿含經法之「印順法師是于佛法有修證之人」?今者請問彼等師徒:「印順于三乘佛法中,究竟是于何乘之法有所修證?」若言二乘法,則二乘法中之意根第七識,彼尚不能現觀,而說之為無,而否定之,則已顯示彼印順尚未能現觀十八界法;未能現觀現實運作之十八界法者,云何能現觀十八界法虛妄?不能現觀十八界法虛妄之人,云何可言其于二乘法之解脫果有所修證? 如是,于十八界法尚且不能具足現觀之印順法師,若言于緣覺法、于大乘般若、于大乘種智有所修證者,皆有許多過失,可以證明其為「學問僧」,非是修證僧;確可證明其于三乘佛法悉皆不知不證也,皆可舉例而證明其于佛法之外行、只是研究佛學之學問僧而已。限于篇幅,暫且從略不論;若有彼諸徒眾為文著書,舉例強言其于三乘佛法為有修證者,當以別書專書而作辨正,于此暫表不述。 密宗諸師之自續派中觀者,雖不否定第八識,而皆錯以意識為實相心,則亦不得言為「于般若有修有證」也。若如上開所舉之文,顯見未能現觀十八界法空,而言「心想一切法空、便是聲聞羅漢」者,真乃妄想之徒也;如是而言即是「顯教阿羅漢之修證」者,顯示密宗上師之完全不知顯教之法、完全不證顯教之法,如是而言已完成顯教之修證,而言「必須修證顯教之法完畢者方能修學密教之法」者,乃是狂妄宗徒誑人之言也,乃是以凡夫之身而崇密抑顯者也,有何證德證量之可言耶? 密宗之以雙身法配合明點寶瓶氣修法,而認為可以證得解脫果者,非余故意栽贓誣蔑之言也,乃是西藏密宗諸大小宗派之一切共識、共法也,乃至號稱最嚴謹而具足修行體系之薩迦派亦復如是,有文為證: 《《如三灌(秘密灌頂)時身語等三種等勻(淫行中之身口意皆一心不亂)而為,復由以剎那中「方便、智慧」相融而?。信p方皆具方便善巧及「樂空智慧」行門,令雙方之物質明點與觀想明點皆相融合而安?。?,乃行于父母二者(乃觀想男女雙方)之界(種子、淫水)凈分(高潮射精時上提淫液之氣分名為凈分)勝蕊處(龜頭及子宮口),于中脈下端,如山嘴相接(將龜頭銜接子宮口),如匯水于池(不可令雙方之淫液流出女性體外)。(于高潮時上提淫液凈分之氣而觀想)如芥子許之明點色甚白,化光由右血脈行至臍輪,于臍輪其光若破曉之日冉冉而升、其光大粲粲如日之遍照,若肺鼓氣脹脹而起。 又行右血脈,觀其于心輪亦具三法,又行血脈,至喉輪、亦具三法。復行血脈至右耳放光而出,由其光中復現本尊壇城,于一切有情之相續行四灌頂,(觀想)有情眾成(為雙身交抱之)本尊;由有情眾之本尊與其所放之光二者相交混,轉甘露精粹,安住于頂門梵穴外中脈口處。 復念頂輪具三法,其光紅色降于喉輪,具千日之光輝,復降至心輪,于自相續轉成五身之驗相,其色亦轉成五色。臍輪以下,因界易集聚之故,脈清凈之道由臍而生,于如前佛母之蓮宮(明妃之下體中),以明點之形相而住。 其右所執之波浪凝堅,圓滿集于右血脈中,于懃息得自在,謂「空解脫門」,此初果。 如彼亦行于左脈者,能執之波浪凝堅,圓滿集于左精脈,于命息得自在,謂「無愿解脫門」,此為二果。 如彼行于中脈者,能所二執之波浪堅凝,凈治此中脈,于住息得自在,謂「無相解脫門」,此為三果?!贰罚?1-297) 以如是觀想明點、寶瓶氣、雙身合修之法,配合運用而修;復以如是觀想所得之境界,配以二乘解脫果所證之初果、二果、三果,而言已證三解脫門,其實完全不能現觀十八界法之虛妄,完全不能現觀五蘊、六入、十二處之虛妄,悉是未斷我見者,如是而言能證解脫果之初二三果者,無有是處。解脫果之初果至四果之修證,一一皆須現觀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方能證得也;豈以如是貪著淫樂而不斷「覺知心我常住不壞」之邪見者,所能得證?顛倒至此,何得說之為佛法之正修耶?尚不如斷見外道之知見也。 密宗悉皆以為:心想「一切法空」即可證得解脫道及成佛,而不知「一切法空」只是般若經中、依如來藏而說之十八空內之一種空相爾,誤會一切法空即是般若之全體,是故對于般若便生種種妄想,復以如是妄想而誤導眾生,謂一切法空即是般若;應成派中觀師印順,乃至妄言:「般若乃說一切法皆緣起性空,故唯名無實,故說般若正義即是性空唯名?!谷欢T多信受應成派中觀之顯教法師居士,與諸密宗行者,對此邪謬說法卻不肯詳審思維而如實辨正之,反作自圓之說,而言彼等所修是真正之解脫道及佛菩提道;密宗諸師更將誤會之說,高推于顯教正法之上,顛倒其詞,謂為更勝顯教之法。 譬如陳健民曾作是言:《《宗喀巴大師也承認:除非密乘行者先實修了第三灌法(原注:此法授權行者可依瑜伽母實修雙運之禪法),否則他不能實證到寧瑪巴的大圓滿或者獲得大手印的成就。他不愿意把三灌和四灌法分開。但是在寧瑪巴本身,則有兩條修行的道路:一條是解脫道,另一條是雙運道。紅教(寧瑪巴)大師們都宣稱:這兩條修行道都可以指引行人在一生中達到無上正等正覺?!贰罚?7-165) 然而真實情況則是寧瑪巴所說之一切法,皆不能引導任何人證得解脫道及無上正等正覺;紅教如是,黃教、白教、花教亦復如是,所說、所修、所證皆違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之正理與行門。此言密宗諸派所說法教,皆是以明空雙運(打坐入定而一念不生時,認取離念靈知心為佛地真如)作為成佛之道,亦皆以樂空雙運、樂空不二(詳第八章及第九章中詳述)為成佛之道。然此二法皆不能證得十八界空而斷我見及我執,如是則無法證得解脫道;亦不能令人證得如來藏而發起般若慧,更不能證得唯識一切種智之正理,則與佛菩提道絕緣,何況能成無上正等正覺? 而密宗紅教自言能修、能證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乃是臆想而作之言說,并無實義之可言也。何以故?謂密宗四大派皆認一切法空,卻又執取命氣明點等無常法為常不壞法,違背自宗所說一切法空之理。既認明體是生命之實相,則墮依他起性之緣生法中,何能與解脫道相應?又皆同認樂空不二、樂空雙運之離念靈知心為真如,則亦墮依他起性之意識心中,仍與常見外道無所差別,同皆未斷我見,何況能斷我執? 如是不能現觀明空雙運之意識心無???,亦不能現觀樂空雙運之意識心無???,復又不能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則與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俱皆絕緣,而自美言有三主要道(聲聞、緣覺、佛道)能證解脫道、能證佛菩提,如是假語村言,悉同紅樓夢話,非是真言宗之所應言也,所說皆非真言故。 第七節 心外求法之密宗道 何故言密宗為心外求法之外道?謂密宗悉依外境修證而謂為佛法上之果證,悉依明點及淫欲中之六塵境界成就而謂為證得諸菩薩地乃至成佛之果位,悉皆外于自己之真實心--如來藏識--而修「佛法」,然佛法卻全部圍繞自心第八真相識而證、而修、而斷所知障及煩惱障。今者密宗違背如是佛說正理,外于自心藏識而說、而修、而證,皆是向自心之外而求佛道,故名心外求法之外道。 譬如密宗如是傳法:《《修習次第者,由別攝靜慮支,而勤修命勤氣,認持明點、防護淡濃。頌所謂幢即杵,彼之四脈當塞住,由此可配見道。由此后由隨念支,配修道?!詺鈹党智О税贁?,到密杵金剛尖上三千六百剎那時間能定已,得密蓮花位(原注:師云即初二地)。如是臍、心、喉、眉間四者,依次四、六、八、十地,頂與肉髻為十與十二地,如是……由下得堅固而上溯,摧毀其動搖而得勝不變大貪或名離貪。由瞋凈故,說名大瞋,為佛異名。由凈癡故,無癡之癡是名大癡。如上貪瞋癡清凈,其根本無明亦清凈,是為大無明。無明滅除,從行乃至老死,十二緣起亦滅除,乃得三身究竟果?!贰罚?4-424) 密宗上師如是所說,其實皆未斷除我見(取離念靈知心為常不壞心故),是故未得解脫道之見道果;亦未斷我執(常與他宗他派辯說離念靈知心是常住心而執之不舍故),是故皆未證得解脫道之見道果與修道果。又復皆未證得第八識,是故認取離念靈知心為真如心而墮于意識我見中,于大乘中皆是未見道之凡夫,尚不能入于賢位第七住中,更無可能證得初地之道種智,道種智要依證得第八識而發起之根本智方能發起故,道種智是見道「后得智」之通達位智慧故。如是密宗諸師所說所修之法,既然雙違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則彼等未能親入三乘法之見道位中,足可證明之也。 密宗諸師常言彼等密宗之法是果地修證,每言顯教之法是因地修行,因而輕嫌顯教之法;然而檢查密宗古今諸師之著作密續所述「證量」及與言說,現見彼等乃至二乘見道亦無,皆以意識為不壞法而墮我見中故;如是以凡夫之見而言轉識成智,而謂果位教授、果位修證;如是荒謬妄想法門,竟謂為上上根之人、且須上師灌頂之后方可修之,荒唐已極。 又如密宗如是說言:《《升華貪煩惱之法:首當修小乘不凈觀,使不墮凡夫之貪數;次以大乘諸法清凈,貪性亦當清凈,而修「人無我空、貪無我空」,使第三灌之四空,得有切實基礎;然后趨入密乘,得受灌頂,凡夫身升華為佛身,凡夫具(陽具與陰戶)升華為佛杵、女為佛蓮,凡夫四重大樂(淫樂中之初喜至第四喜樂觸)升華為四空,然后即此貪道行之煩惱毒,轉為妙觀察智。 升華瞋煩惱之法:諸佛忿怒本尊,或現為獠牙睜目,或呼吽呸咒語。首當修小乘慈悲觀,發四無量心,使瞋煩惱之根為其本人私我而發出者,得以根本消除;次發大菩提心,修大乘法二無我,了知利他與調伏瞋心與真如空性相合;次乃趨入忿怒本尊觀,自然與大菩提心同體大悲,而不落于凡夫之瞋惱上?!史残薏_煩惱而能配合菩提心及真如空者,則必可升華此瞋煩惱成大圓鏡智。 升華癡煩惱之法:修睡眠光明,即屬此法。先當修小乘斷絕睡眠,初唯減少睡眠時間,漸次練習坐睡、不倒單;次當修利他緣起觀,常為他人驚醒,反以利他易倦而得美眠,定于法身光明之上,因此可得大手印之明體,及六法中睡眠光明法之成就?!朔N睡眠,醒時如起于定,神智清晰,不可與凡夫之睡眠同日而語。故道家陳希夷一睡十年,印度薩拉哈一睡二十年,一屬天仙定,一屬法身定。如其昏沉長睡,則未有任何利益。故科學家認為多睡能令人愚癡,而養生家亦以為多睡傷神也。密宗升華之而證法界體性智。 升華慢煩惱之法:密法生起次第,提倡佛慢。當其修小乘法,則多修平等菩提心,使凡夫私人之我慢,漸次減少;其后修大乘法,遵守菩薩戒,忘我利他,平等布施;其后修密宗,得灌頂,成本尊身,則升華凡夫私人之高慢,而成本尊如來之佛慢。謂我成本尊,當發佛陀同樣大愿,當修佛陀同樣大行,當證佛陀同樣大空、大力、大悲,不當再入凡夫之我慢也。譬如密勒日巴,當其回入巖穴門口,發現魔鬼占住,贊之不去,咒之不去,供之不去,最后乃提起空性法身佛慢,而告之曰:「汝不必去,請與我同居?!挂恢标J入,而魔已歸于空性,無有蹤跡矣。此即佛慢之實例也。由此可成平等性智。 升華疑煩惱之法:禪宗參話頭,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密宗最上瑜伽,亦用參究法。貢師傳「普賢如來大灌頂」時,當第四灌舉行,貢師深恐漢人不通藏語,乃用漢語告弟子曰:「汝心在哪里?」此即等同參話頭,余依諾師閉關匡廬,諾師特傳「仰兌瑜伽」,并囑密密參取「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在哪里???」每日將所得相告。即是升華疑煩惱,以參究最后之真理。禪宗此例最多,不用贅述。能善升華,則可轉成成所作智。 如上一章所述六節妙用,密法分別用之于儀軌、念誦、觀想、氣功、大手印、事業手?。p身修法),甚多甚妙,使人人之五毒得轉成五智而證佛果。佛果既成,而度生之事業亦可以遂。 夫眾生者,皆五毒之業身也。就各人言,人人皆有此五毒,或輕或重,或轉或造,各不相同;而異熟業報,由此出生。五道者,即五毒所墮之道也。貪毒重則墮餓鬼,瞋毒重則墮地獄,癡毒重則墮畜生,人道則多疑,天及修羅則多慢。此就其大概而論。人道之中,亦有多貪者、多瞋者、多癡者、多慢者,故其轉變其它五道更無一定。密法使人成本尊身,升華人易犯墮之五毒以為五智,則即生成佛。而以此升華經驗,度脫墮入五道眾生?!贰罚?4-60~63) 又云:《《拙見以為:顯教轉識成智,煞費三大阿僧祇劫;密教果位方便轉識成智,一生成辦。應就上部四灌修持各法,而特論其密法,以為補充大乘轉識成智之方便?!贰罚?4-94) 然而如上所說「轉識成智」之說,其實正墮外道之法中,惟以佛法名相解說而與外道有所不同爾,內涵則與外道完全相同,所說與佛法完全無關故,所說、所傳、所修、所證皆是外道法故。所以者何?謂貪欲煩惱之消除,非能「在淫欲中、以追求淫樂之第四喜大樂」之中所能斷除故,第四喜之樂觸乃是欲界中最大之貪故,一心求證第四喜即是欲界之最大貪故,欲求長住與常住第四喜中即是欲界最大之欲貪故。云何希求常住淫樂大喜之人而可言藉欲止欲?猶如一心求食,而得食之后復又永嫌食之不足,欲求長時住于飲食不斷之中,言為以食止食,言為斷除食貪,一般荒唐無稽。而彼等所言樂與空無二者,完全錯會佛法空性之義,墮在有中而言離有,口中說空而墮在有中,墮在大貪之中而言離貪,真乃人間顛倒言說之極也。 復次,密宗所言:「受灌頂」后,藉觀想本尊變成佛身而將「凡夫身升華為佛身」者,乃是世間最大之虛妄想,佛身非由如是觀想而能成功故,要由修集福德及一切種智方得成就故。 密宗所言:受灌頂后,藉觀想等法將「凡夫具(陽具陰戶)升華為佛杵、女為佛蓮,凡夫四重大樂(淫樂中之初喜至第四喜樂觸)升華為四空」者,更是三界中最大之妄想,佛身早于成佛二大阿僧祇劫之前已斷欲貪故;佛地永絕男女欲之觸受,云何尚須以欲貪之「修證」而轉「凡夫具(陽具陰戶)升華為佛杵、佛蓮」?而求淫觸?無是理也!是故密宗所言:「即此『貪道行』之煩惱毒,轉為妙觀察智」者,乃是世間最大之妄想與騙局也!如是而言轉貪道煩惱成妙觀察智者,真是妄想之言也。 貪道如是,「轉瞋慢疑三毒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者,亦復如是,充滿自相矛盾之迷思,充滿悖逆佛道之邪見,與佛法之理論及修證完全背道而馳;由是理故,說密宗所言、所修之法,皆是外于自心第八識真實心而修,故是心外求法之外道。 升華癡煩惱為法界體性智之說亦復如是,完全是妄想之言。謂法界之體性即是如來藏之體性,一切有情悉由各自之如來藏而生故,如來藏是一切法界之根源故;是故欲證法界之體性而發起法界體性智者,當從自身之如來藏觸證著手,當入禪宗修學禪法而證自身之如來藏,方能發起法界體性智。今者密宗不此之圖,而欲從斷除睡眠之法而證之,則是外于自心真相識而求佛法,即成心外求法之徒也。 密宗自天竺創立、而入篡佛教正統以來,乃至于今,莫不如是心外求法,迥異佛之法教,印順法師云何可為密宗辯護、而言密宗是佛教之一支耶?無是理也!今由此書,佛門學人了知其為心外求法之外道,則知應當如何自處也。 第八節 密宗對無分別智之誤會 密宗之行法,導致其成為「心外求法之外道」者,其最大原因乃是妄以所想為真,不思求覓住世之菩薩接引,不肯勤求三乘佛經所說真意,純以自意狂慢而起觀想,將假作真,欲與佛教顯宗爭正統,以求取代顯宗,是故無法真正修學佛法,故墮外道妄想之中。如是心態若不修正者,此一大劫過已,密宗仍將無人能悟般若,仍將外于自心藏識而修佛法--仍將永墮「心外求法」之外道妄想境界也。 密宗一向以意識保持覺醒不昧而不分別(其實非真無分別)、一向以覺知心保持一念不生而不起語言文字分別諸法,作為證得無分別智;坐禪修定時如是,于合修雙身法時亦復如是:以淫樂中一心受樂,而觀「淫樂空無形相故是空性,受樂之覺知心空無形相故亦是空性」,如是受樂而一念不生、不起語言文字之思維分別,便作已證得無分別智,以此「修證」作為理手?。?/span> 《《薄伽梵(此指密宗所創造之「佛」)『無上續』云:「由離漏失(由遠離精液之漏失),能得俱生智(能證得第四喜大樂之智慧)」?!合步饎偫m』云:「欲與離異、剎那、勝歡喜、越言語行境是三灌之力,諸佛智如是?!谷缟夏艘杂髁x二者融合而言。彼休息之法有三法印,『時輪』云:「手?。p身修法中之明妃)者、業智理(是雙身法事業「智慧」之理)?!蛊渑⒃疲骸笜I手印者,由修咒力成辦空行母(事業手印之明妃--空行母--者,由修持咒之力量可以成辦空行母之資格)?!够蛎渖招心?,或名田生。又有由種姓所生者,彼等皆具發乳(皆具頭發乳房之好相)。智手印以意修分別形相出生,理手印為幼女看鏡光,具足一切殊勝相,而離一切分別(以覺知心不作分別)。 頌中所謂水銀者,蓋喻明點(喻精液);彼與火相遇(精液與欲火相遇),則易散失,如是杵與產門相觸(如是,陽莖與陰道相觸),亦易漏失。水銀(精液)當以藥油等令不動(應以藥油等物涂之令不泄精),如是以修手印力(如是以修雙身法事業手印之力),令明點不失(令精液不漏失)?!贰罚?4-423~424) 如是以淫樂中之不起分別,作為證得無分別智,初次證得時,即是根本智;后時重修而有更深細之體會者,則名后得智。如是一念不生之根本智及后得智,于密宗而言:不以坐禪而證者為優,乃是以雙身法之證得者為優;密宗認為坐禪所證得者僅是明空雙運,不具大樂,故不能成「報身佛」,而說之為「孤分法身」;認為雙身法中證得者,則可以證得淫樂之第四喜大樂之果報而成「報身佛」、及受樂無念之覺知心「法身佛」,是故此一「無分別智」以雙身法中所證者為優--具有樂受之果報故證得「報身佛」、及具有覺知心離妄想分別而成為「法身佛」故。此是西藏密宗各大小宗派一致之見解。 然而佛法中所言無分別智者,乃是佛菩提道之正修:經由參禪而證自心第八識,由證第八識故現前觀察及領受第八識之「本來無分別性、本來不起妄念」,而非以意識覺知心離語言分別也。若以意識離分別者,則證悟之后不應仍有分別,則應證悟后之禪宗祖師及佛皆成白癡而不能善觀眾生根器及應說何法。然而現見 佛及諸圣于證悟后皆具意識心而能分別眾生根器與得度之因緣,而方便善巧以說諸法,可知無分別心第八識與有分別之覺知心第六識一向并行,而非將原本有分別之意識心修成無分別之第八識心也。 若言覺知心修成無分別心,方是正修者;則正在禪坐時成無分別心,下座為眾生說法及觀察眾生根器時復變成有分別心,如是忽而分別、忽而不分別,則成變異法,則非是真正佛法,佛法之般若正理非是變易法故。是故諸圣所證無分別心,乃是無始劫來一向皆無分別,是本來就已存在之無分別心,而非藉諸修行方法轉變有分別之意識覺知心為無分別心也。若是轉意識為無分別心者,則此無分別之意識覺知心乃是由修而變成無分別性;若是因修而變成者,乃是因緣生法,則將來因緣離散時必定仍將變成有分別心,是故密宗所證之無分別心皆是時而有分別、時而無分別之心,所證乃是意識心故。 佛法中之無分別心則是第八識,乃是一向皆無分別者,自無始劫以來即是無分別之心故,無始劫來一向與意識心同時并存而運行不輟;乃至意識眠熟、悶絕而斷滅時,亦仍運行不輟而無剎那暫斷,非由意識覺知心轉變而成者,故非變異之法。由是故知密宗所說之無分別心,絕非佛法中所說之無分別心。 復次,密教所言淫樂中之空性--覺知心,既能了知淫樂之觸受而一心受樂并雙運之,亦自了知正在淫觸受中,則是分別之心,非是無分別心。既然樂空雙運,則是了知樂空二法,則是分別心,無分別心不應、也不能了知樂與空故;正領受樂觸故,了知是樂受而保持之,即是分別故。是故密宗所言樂空雙運之理手印為無分別心者,乃是妄想,非是佛法之真實修證也。 由如是妄想之故,密續所言皆非佛法,依妄想言說而造作故。譬如明朝帝師之密宗大師讓蔣多杰于其所著之《扎莫囊敦--甚深內義》書中所云真如:《《世尊(密宗所創造之佛)所說之方便,離漏(離精液之泄漏)如同水銀者,三種手印大束持,幢之主脈四清凈,滅后(精液泄漏之現象滅后)與見諦相合(即是與見道相合),具足隨念十六(請詳第九章所說)故,堅固已(于性高潮中堅固不漏已)向上升提(在性高潮中向上提升精液與淫液之凈分),能生十二地次第(能生起密宗之初地至妙覺地之證得次第),得見道十六歡喜,究竟于十二緣起(于十二緣起能究竟了知),身相好如花開敷,說剎那現證菩提,佛(密宗所創造之佛)說此即是真如?!贰罚?4-423) 密宗悉以雙身法中淫觸及淫液凈分提升之「修行、證量」,而言見道及證真如。然而彼頌中所言之見諦,及其所言之真如,皆與佛說之第八識如來藏(至佛地時改名真如)之修證無關,并非佛所說之真如自心。彼等密宗所說因于雙身法修行所生之智慧,亦皆與佛所說之般若智慧完全無關,皆是依于自意妄想而生,所證非是佛法中之般若慧,而假藉「佛說」之名,取信于眾生。若未真正修得般若智慧者,往往因于般若智未生故,而受其籠罩,隨其修學,便成「相將入火坑」之可憐憫者。 觀察密宗古今諸師所造一切密續密經,彼等對于根本無分別智及后得無分別智之錯會,皆無有二,同一所墮--悉認樂明無念之覺知心為佛地真如、為無分別心;復有極多密宗上師依「諸密續之真實旨意」而私下弘傳雙身法,彼等認為雙身法之密旨即是釋迦世尊所未明傳之真正佛法故,彼等認為雙身法真是密宗所說之報身佛法身佛所傳正法故,悉皆不知 世尊早于三乘諸經中多所破斥,是故為諸密續邪說邪法所誤。 今者適有新聞媒體廣作報導,言臺灣「靈鷲山、心道法師」與女性信徒有不當之親密行為而爆發性丑聞,亦有江燦騰教授指說曾見彼方丈室內有壯陽藥酒而感驚奇者(此據《壹周刊》報導而引述之);前時亦有新聞報導,謂盧勝彥上師與女信徒有相同情事。 如是報導,將來若于其余密宗道場紛紛發生者,余悉不疑;何以故?謂如本書第一章至此第十一章所舉實例諸多證據,既已證明密宗是以雙身法之淫樂第四喜為其一生「精進」追求之目標、以此作為即身成佛之實修法門,則知密宗學人若「精進」修行密法者,遲早必定要與其異性上師入密壇中合修雙身法、及以色身供養上師;亦必將于受密灌之后,再與其上師合修雙身法,此是黃教宗喀巴大師《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所訓示者故。 是故密宗女性行者與男性上師上床,或在密壇中佛像前行淫者,乃是正?,F象,彼等名之為「正法修行」,而且是密宗內之最高級、最殊勝之「即身成佛法門」;于諸勝解密教法義之菩薩而言,此乃密宗門內之常事,無足驚奇者。唯有外人與初學密法者、及諸顯教中人,不知密宗法義之真正意旨,故于密宗上師與其異性弟子上床一事大驚小怪,而喧騰于報章電視媒體者,皆屬外行人之觀點也。 復次,密宗之男性上師,為求能令與其合修雙身法之女弟子達到性高潮,乃是為求能于性高潮時指導女弟子修證樂空雙運境界,則男性上師必須具有良好之男性能力,是故除須勤修寶瓶氣以控制精液不漏之外,尚須如第八章第九章所舉述:「應須覓求壯陽之藥酒,或求取其余種種壯陽之飲食,以求達到長住于性高潮中而不泄」之狀態,是故密宗之男上師必須先壯陽,然后方有能力于雙身合修時、自不泄精而長保堅挺,方能令其女弟子達到性高潮,而指導其女弟子觀察「樂空不二」。俟其女弟子證得樂空不二境界時,再于女弟子連續不斷之性高潮中、指導女弟子如何長住淫樂第四喜中而不失「空性見」,如是指導女弟子證得「樂空雙運」。由上師如是親身交合而助其女弟子證得樂空雙運境界已,則令女弟子證得「佛母、空行母」境界,成為「初地」乃至「佛地」之「圣者」,即以女身而成佛道,此是密法之正修行也。 是故一切佛教學人若信受密宗之法者,皆必須接受如是事實:密宗之法自始至終悉以此淫樂法義而說、而弘傳、而度眾生、而令人「成圣、成佛」故。若不能接受此一事實者,即非密宗之真正信徒也,即是初入密宗之淺學者也;于密宗上師而言,即說此人為「非器」:不可傳授密法與此人。由是之故,余于未來若再重見此等性丑聞報導者,絕無絲毫驚奇之感,亦料定密宗若不修改其邪謬法義者,必將繼續有此類性丑聞接二連三出現,絲毫不感驚奇。 一切佛教學人于此亦不應有絲毫驚奇之感,密宗之法義及行門完全以此雙身法為中心故。由此緣故,平實普勸有智之人:當依三乘佛說諸經,探究真實意旨,慎加抉擇,而免錯入歧途猶不自知;失身失財事小,因修密法而毀破重戒、大妄語、及破壞佛法等,導致未來世之長劫尤重純苦,方是大事。 第九節 妄想施設之俱生智 密宗所言俱生智之妄想如次:《《凈不凈本體:三頌半: 于彼貪欲定之時,四喜次第皆具識,貪樂最初在頂轉,二喜在喉三喜心。 識亦集于臍處故,火與月亮相合時,海螺脈中感俱生,即此一剎那證知。 八識不滅各各明,如此無別非煩惱,此故說名智慧身,皆成清凈真如故。 無滅無漏具空性,俱生智遍主當修。 諸有情于貪時(于性高潮時),識(所觀想之阿賴耶識--謂中脈內之明點)在何處耶?答:蓋如四喜次第,識(所觀想之明點)與之相俱,初在頂(此處所說與前自說之在密處相違)、二喉、三心、四臍,到臍則識全體集合矣。拙火與月液(男方之精液與女方之淫液)混合在海螺脈中(混合在女方中脈下端之子宮口海螺脈中),領納俱生(領納與生俱有淫樂之樂觸),是為俱生智喜。 其時間與本體者,頌云:「此即一剎那證知,八識不滅各各明,如此無別非煩惱?!谷缟纤疲阂粍x那了知(在性高潮之俱生智現起之第一剎那即能了知此喜),是其時量(這就證知之時量),本體為樂明無念混合,雖無煩惱垢(密宗認為正住此高潮之樂時為無煩惱),但一切有情不能了知。于俱生智一剎那滅后(于了知性高潮那一剎那過后),離喜現前(安住于高潮境界中之心所得歡喜,名為離喜,就現前了);然俱生智喜為智體(然而仍以俱生智喜為離喜之智體),余三喜皆非智(其余三喜「初喜、勝喜、第四喜」皆非是真正之智),具分別相(皆具有分別之相故),故喜金剛云:「喜者為初喜,勝喜為增上,離喜離歡喜,余為俱生喜?!构收f第四喜(以俱生喜)為智慧身。八個識圓滿本體(其實密宗從來不曾有人具足證得八個識),何時對治一切垢已,則何時能現量證知:一切皆大樂本體。頌文無滅者,六識本體明顯,此為化身。自性無漏者,無一切煩惱故,此為大樂圓滿報身。具足空本體者,即自性身,一切時成為普通俱生本體,說為修所證得也?!贰罚?4-434~435) 宗喀巴由邪見而認此淫樂為俱生之法,認定此樂之本質即是一切法之本體,名之為真實法、常住實際,并可盡未來際任運相續不斷,故建立此淫樂之觸為諸法之本體,故否定第七八識,故不須有第八識為常住之恒不生滅本體,是故宗喀巴作如是言:「故真實樂、及名自體俱生或名自性俱生,義謂不待功用因緣,盡未來際任運相續。(出處詳見第二輯)」是故西密之各大宗派悉皆不能外于此雙身法之俱生樂行門,亦皆不能外于此第四喜之追求,此是因于密宗之行門與理論皆同出于此一淫樂之法門故。 證得俱生喜者,即是密宗所說之成就究竟佛道也;梅紀巴、薩拉哈、月稱、阿底峽、蓮花生、瑪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宗喀巴、,皆同此一「證量」,悉皆不能自外于雙身法之理論與行門果證。 如是所言:淫觸之樂生起,而至性高潮時之第一剎那,了知此即是與生俱來之喜樂,即是一剎那證知也;譬如少年男女未曾云雨,未嘗禁果故初受淫樂之觸受時,不能了知與生俱來而有此樂;直至性高潮時略起分別之心,便于彼一剎那間了知人之與生俱有此樂功能,如是了知此樂與生俱有,即是此頌所云「此即一剎那證知」也。 此后之第二剎那起,安住此境界之中而生歡喜,此喜即名離喜;若能 因有密教異性上師之教導,故于如是所證之俱生喜出現后,心中生起歡喜而無憂煩之心,而與上師長住于此性高潮淫樂之中,則成離喜之喜;如是證知此喜樂者,即是密宗離喜之喜。若能依此而與異性上師或密宗異性行者次第進修,終至達到喜樂遍至全身及頭頂,而能長住其淫樂高潮中,并能不漏失明點(精液)者,即是已證俱生喜及第四喜,即是已成究竟佛道之密宗「圣者」。 如是密宗之證「圣」者,乃以俱生喜為智體,故宗喀巴說第四喜(以俱生喜)為智慧身。乃是以「樂、明、無念」三者混合之覺知心作為諸法之本體,故說本體為樂明無念混合,密宗以如是意識境界之修證,以如是外道行門邪見及修行證量作為佛法上之正修,荒唐至極,而竟有諸顯密教中愚人信受不疑。 密宗認為:人身所具有之男女根,既然生來就具有淫樂之樂觸,而此樂觸并非修行而后始得,乃是與生俱有者,故是真實不壞之法。而第四喜也是生來就具有此種功能性,并非因為修行而后始有,只是眾生不知不證,要待密宗上師加以解說弘傳指導,然后方知。既是本來就有此一功能性,便是俱生之法,所以經由修學密法而證得第四喜時,即說此喜是俱生喜;此喜之證得,要因密宗上師之親身傳授,方能了知其中種種細節,所以弟子必須絕對信受上師之言行、絕對服從上師之指導。 而修學此法者,必須以色身與上師親自接觸,方能具足證得上師之法,所以密宗行者于適當時機,必須以自己之色身供養上師;若上師與自己同一性別,則覓求異性作為明妃勇士,以色身供養上師,俟上師歡喜,然后再傳第三秘密灌頂--以自己之色身交付與上師而接受臨床指導(詳見宗喀巴著《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說)或藉請來之異性而由上師臨床指導。 若自身未曾以大量「金、錢」供養上師而得其歡喜者,則須自身生來美麗英俊,加之以曲意承事,能得異性上師之貪愛歡心,方可能獲得上師之傳授秘密灌頂,方能親受上師之臨床指導。若密宗弟子不能供養大量錢財,自身亦不英俊美麗,或英俊美麗而不能曲意博取異性上師歡心者,則往往須以自己之未婚年輕女兒供養上師,然后方能獲得上師之歡心,而擇期親自傳授第三秘密灌頂、及作第四灌之「臨壇(臨床)」指導。 傳第三秘密灌頂之后,已有肌膚之親,并已經有雙身法之修行理論與概念后,再覓適當時機與上師合修雙身法,以求證得第四喜,畢竟上師比學人更有經驗故。證得第四喜時,上師即指導弟子如何觀察「樂空不二」之理,并指導弟子如何樂空雙運,則可迅速證得密宗之「佛果」。 證得此第四喜時,對于如何證得此喜,已能了知,故有證得此喜之「智慧」。而此第四喜之功能乃是俱生而有,非因修得,所以證此第四喜之慧即名俱生智。此第四喜即是密宗各派所說之「智慧身」,,觀乎宗喀巴所造之《密宗道次第廣論》所說,即可知過半矣。然而如是無上殊勝之即身成佛密法正修,卻與佛教中所修、所證之智慧身迥異,非依如來藏之證得而發起智慧故,乃是密宗所自設之智慧身故;由是故說密宗所說之「俱生喜、俱生智」,皆是妄想,非是佛法。
第十節 密宗佛果修證及修學之條件 密宗自言究竟佛果位之修證如下:《《究竟道:二頌: 此后滅除肉髻氣,爾時名為得佛陀,上行之樂見十六,成就空悲無分別。三年個半月清凈,即是成就智慧身,氣脈明點三種相,六支究竟即是果。 第十二地(此是密教之十二地,非顯教經中所說之十二地)最后流已,說為得佛陀,亦名大光明灌頂,得金剛阿阇黎主灌頂,究竟成就出世十一灌頂之果。時輪云:具足十及十一灌,如是滅除十二緣起,令其清凈,由下堅固而上,具十六歡喜、十六空、十六大悲。如是十六等者,外空等五、蘊五、生緣悲五、大空等五、界五、法緣悲五、無散等空五、處五、無緣悲五,其第十六者為體性空智、智慧界、佛大悲,三年三方智慧清凈究竟。頌云:是為成辦智慧身,及諸智慧之次第,與前所得清凈同。如上成就殊勝不變中,……(而成就佛地四智云云)?!贰罚?4-483~484) 如上所言密宗「佛地」之修證,其證量完全與佛法無關,皆以淫樂之觸受所證作為佛果之修證故。然而佛果之修證者,乃在于修證解脫道及佛菩提道。解脫道則須斷除我見,密宗之樂明無念修法則不唯不能斷我見,反更增長我見;淫樂必須以「覺知心我」而領納之故,俱生智亦必須藉淫樂方能證得故,追求俱生樂即是欲界最大之貪故,欲界貪必須依「覺知心我」為主體方可證得故。如是密宗修行解脫道之理論與行門,皆違佛所說之解脫道修行法門與理論,并且完全相反--反其道而行、反其心行而入淫貪大貪之中。如是而言能證、已證解脫果者,真乃緣木而求魚也;如是背道而馳,欲證解脫果者,其可得乎! 佛菩提道之主要內容則是依如來藏為主體而修證之般若總相智、別相智、一切種智。然而密宗所說如是因灌、瓶灌、第三秘密灌頂(慧灌)、第四灌頂(首次與上師合修雙身法而接受理論與實修之指導),乃至后來與上師不斷入密壇合修雙身法而樂空雙運之后,悉皆與如來藏法之修證無關,根本不能證得如來藏。既不能證得如來藏,則必無法發起佛所說之般若總相之智慧,何況能發起般若之別相智慧?更何況能發起般若慧中最究竟之一切種智?是故,密宗所修之法,與佛教根本法中之佛菩提道完全無關,本質乃是純粹之外道法。 自古以來,密宗諸師一向作如是主張:「須已修證顯宗通達,并具足修證完全者,方可修密?!谷缡潜盹@密宗之道高于顯教。然密宗古今諸師皆未證如來藏,于顯宗之見道--不論三乘法之任何一種見道--密宗諸師尚且未得其一,云何有能通達顯教之三乘法者?何況具足顯宗之修證?是則密宗古今諸師,依自所言之意,悉皆無有修學密法之資格也。尚無資格修密之密宗古今上師等人,云何可以貶顯崇密而自炫耶? 復次,外道若證得初禪定境已,尚且棄欲界男女貪猶如敝屣,唯恐重墮欲界境界,絕不再有貪愛之心,云何密宗諸師反教徒眾悉皆求取欲界中最粗重之貪愛--淫樂之第四喜?不應正理! 復次,菩薩所證般若智慧既已超越三界愛,乃至已證佛果,則是已斷煩惱障中最微細之種子習氣,非唯斷除現行而已;而淫樂之追求乃是煩惱障中最粗重之現行,尚非種子隨眠習氣,云何密宗尚言「顯教佛仍須修證三界中層次最低之『欲界愛』淫樂法而后能成究竟佛」?云何密宗超越顯教佛果修證之密宗報身佛,卻悉皆示現男女交合之雙身受淫樂之相?而言三界中層次最低之欲界淫樂為密宗報身佛之究竟大樂?顛倒至此!如是邪見,非唯一般密宗上師有之,乃至號稱最清凈之黃教宗喀巴,亦墮此中,而造《密宗道次第廣論》以廣弘之,可知西藏密宗之荒謬,各大派悉皆一致也。 是故密宗所說必須修學顯教之修證完成后,始可修學密法,如是之言,顛倒荒謬,非如實語也。何以故?謂密宗古今諸師對于顯教之三乘佛法--乃至唯有其一--皆未能知、亦未能修,何況證得佛果菩提?密宗古今諸師,既于顯教諸法悉皆錯會,于顯教諸法悉皆未證,則依彼等所言,皆無修學密法之資格也。如是,則彼等密宗諸師皆可休息弘揚密法之事業,皆當先入顯教中修學三乘法后,俟未來修證顯教法圓滿具足而成佛已,然后再修密法,始合其言,如是所修密法方是真修實證故。若未修得顯教之法圓滿,而修密法者,依彼等所言,皆不可能成就故。 如是,密宗古今諸師所說之「佛法」證量,悉是外道法,與佛法完全無涉;既于三乘法之見道,尚不能知之,何況能修之?既不能修之,何況能證之?既皆未能見道,何況能成阿羅漢?既皆未成阿羅漢,何況能成佛道?有智之人,由此諸理,即可了知密宗諸師所說之「佛法」修行理論與行門、及彼等之修行證量,不須末學再多作言說也。 |
-------------------------------------------------------------------------------- ·禪門孤子 佛運謹制· |
(待續)
傳播西藏特色宗教,歷史,文化,風俗等內容。堅決反對邪教,反對分裂,反對迷信,反對宗教極端。,活佛,堪布,法王,保護婦女兒童不受侵害。
如果您有與我們平臺相應的文章,,騙色,威逼,侵害的事例請您記錄下來,投稿到3163669273@qq.com
,,我們一起來營造祥和清靜的生活!
附錄說明:
1、投稿之文稿,視為作者已授權我們有刊載權,并得轉授權其它刊物或媒體(包括其它網站)刊載。但以上授權,不妨害作者刊印或結集出版自己文稿之權利。
2、基于編輯需要,我們對來稿得作適度的刪修;若不愿修改請于投稿時特別聲明。
3、來稿是否采用,以及是否作適度的刪修,系由審稿的相關人員而決定。無論采用與否,均不退件,請預先留存底稿。
4、因我們純為自利利他而非是商業性質,故對您的來稿僅表示謝意,無法支付稿酬。非常贊嘆您與我們共同成就這份功德。
免責聲明
1、本公眾平臺屬于個人的非贏利性平臺,轉載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權聲明,如果原文沒有版權聲明,按照目前互聯網開放的原則,我們將在不通知作者的情況下,轉載文章;如果原文明確注明“禁止轉載”,我們一定不會轉載。如果我們轉載的文章不符合作者的版權聲明或者作者不想讓我們轉載您的文章的話,請來信告知:3163669273@qq.com
2、本公眾平臺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公眾平臺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公眾平臺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和完整性,且不對因信息的不正確或遺漏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
3、任何透過本公眾平臺而鏈接及得到的資訊、產品及服務,本公眾平臺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4、本公眾平臺所刊發、轉載的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平臺下載使用,請在轉載有關文章時務必尊重該文章的著作權,保留本公眾平臺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長按二維碼即可自動識別關注】